巴中恩陽區自2013年成區以來,為有效破解底子薄、基礎差、發展嚴重滯后、區域經濟水平不均衡等制約新區發展瓶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委部署要求,堅持以“穩增長、調結構、抓存量、助脫貧”為抓手,創新啟動增減掛鉤和土地整理項目,助推新區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注重科學謀劃,多措努力爭項目。在充分征求群眾意愿前提下,采取“縱上對接匯報、縱下溝通協調”舉措,積極爭取項目落地,為指標顯化創造條件。一是機遇把握“準”。2013年恩陽新區成立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增減掛鉤和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工作,把廣泛獲取信息源、搶抓政策機遇期、厘清政策邊界線、找準工作切入點作為主攻略,落實專班狠抓建設用地和占補平衡指標創建工作。二是規劃設計“優”。采取“實地踏、現場訪、民意調”等方式,全面掌握項目區地形地貌、基礎設施配套情況,擇優選擇專業機構,編制項目可研報告,全力提高項目立項競爭力;采取“一地一策”的方式,嚴格按照項目設計規范,科學編制項目規劃及設計方案。三是聯動實施“穩”。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龍頭,結合土地整治規劃,統籌安排增減掛鉤和土地整理項目規模、布局和時序,確保項目實施與易地扶貧搬遷、特色鎮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土坯房改造等工作有機銜接,同步推進。
嚴格過程管控,竭盡全力提效率。為縮短項目實施周期,提升指標產出效率,加快資金回籠,始終把“過程管控”放在項目實施的重要環節,全力提升項目實施質量。一是制度管理“嚴”。建立項目入庫立項核查制度,由技術單位實地踏勘確認并把關;建立招投標文本審查制度,成立審查小組,對招投標文本進行合法性審查后,集體討論確定。通過完善制度,壓縮了各工作環節,核減了自由裁量權,防控了廉政風險點。二是標準統一“嚴”。建立增減掛鉤項目標準化體系,落細“三靠、五選、六不選”“五化、五通、五有”標準,并運用科技手段開展招投標文本審查、項目日常監督、技術核查及驗收等工作,實現“事過留痕、人過留影”,有效強化制度剛性約束。三是質量管控“嚴”。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監管體系,邀請離退休老干部、政風行風監督員、村社干部和群眾代表全程共同參與工程質量監督。成立專項督察組,按月開展檢查,及時通報和約談工程推進慢、質量較差的項目區,限期整改完善。四是項目驗收“嚴”。建立項目驗收環節相互牽制制度,項目實施完成后先由區自查,再報市級進行技術核查并反饋問題。完成整改后,由市級項目主管部門組建工作組進行驗收,每個項目由兩名以上片區組成員實行打分驗收,杜絕了低質量項目通過驗收。
加大改革創新,挖掘潛力增效益。爭取政策突破,2014年獲得原國土資源部出臺支持巴中扶貧攻堅的六條意見,明確巴中市增減掛鉤結余指標可在省域內跨縣、市流轉,打破了只能在市域內流轉的限制,暢通了資金回籠渠道。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鑒于增減掛鉤項目的政策性強,我們將國有企業作為增減掛鉤項目的投資主體。國有企業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可采取向銀行貸款、發行企業債券和使用債權式基金等方式籌資。二是依托統一流轉平臺。為規范指標流轉市場,恩陽區以國有企業為載體,依托全市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收購平臺,按照全市研究確定的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收購價格統一收購流轉,并建立起完備的指標收購、流轉、交易制度,保障和規范了地方政府、投資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等多個主體的收益分配。三是嚴格資金使用管理。制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流轉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流轉后,流轉資金統一全額繳入財政金庫,按規定使用。
截止目前,全區累計申報增減掛鉤項目67個,已實施增減掛鉤項目56個,涉及18個鎮133個村,社會投入資金12.32億元,共建成聚居點175個,新居2400余套,取得節余指標2875.42畝,收益8.62億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52個,總投資6.796億元,涉及18個鎮230個村,共整治農田13.1萬畝,新增耕地2866公頃,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0.07萬畝,獲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1.75萬畝。恩陽區還先后與成都高新區、郫都區,眉山仁壽縣簽訂耕地占補平衡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異地交易合同,交易總額超過20億元交易,有力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夯實了脫貧攻堅基礎。
全區上下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的推動落實,極大地優化了地區生態環境,及時有效地解決了用地緊張問題,進一步緩解了政府資金壓力,人均居住環境也得到全面改善,城鄉公共服務差距進一步減小,群眾主體能動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有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