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達州宣漢:守住“糧倉”端穩“飯碗”

    2022年08月23日 16:46 新浪四川城事 

      8月22日,烈日當空,宣漢縣胡家鎮鴨池村,只見層層梯田稻浪翻滾,“魚米之鄉”四個大字赫然醒目,深刻詮釋宣漢縣胡家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提升糧食產能的真諦。

      “過去只賣稻谷,畝產45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畝產值1350元,現在我們加工成大米,還注冊了‘鴨池稻魚香’品牌,大米可以賣到10元/公斤以上。”宣漢縣家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軍細數變化,按每畝產大米400公斤算,產值可達40000元,每畝大米和稻魚的綜合產值就是8500元,畝產值是過去的6倍。

      這種變化不只發生在袁軍身邊,宣漢全域上演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近年來,宣漢縣堅持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交出一份滿意的豐收答卷,為快速爭創全國“百強縣”、勇當達州振興“主力軍”奠定堅實的農業經濟基礎。

      量質齊增

      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我們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現代農業產業,田里種水稻,水溝里養魚,不打農藥,化肥也用得少,種出優質稻谷,產量高、價錢好。”袁軍說,魚的排泄物可以作為天然肥料,為了魚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蟲害會采用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轟隆—轟隆—”兩臺收割機在鴨池村一個稻田里來回穿梭,不到十分鐘,一畝多稻谷就被收割完,一派喜悅的豐收景象。“今年,全村稻魚綜合種養3000畝,可產大米120余萬公斤,預計產值達1200余萬元!”鴨池村黨委書記、村委主任馮涌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在宣漢縣胡家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稻田一側,有一條“L”形水溝,養著鯉魚和鯽魚。據袁軍介紹,國慶后,這些魚就能上市,每畝可產魚150公斤,按30元/公斤計算,僅賣魚的收入有4500元。

      近年來,宣漢糧倉根基穩固,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2021年,宣漢縣農業總產值達130億元,糧食播面146.6萬畝、糧食總產59.9萬噸,播面和總產的增速、增量均居達州市第一位,被納入首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為保供穩價防通貨膨脹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們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充足底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海達信心滿滿。

      創新驅動

      邁上現代農業新臺階

      “我宣布,宣漢縣峰城玉米產量出爐,平均畝產1037.1公斤!”8月18日,來自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綿陽農科院、達州農科院等7個專家組,在峰城鎮龍泉村優質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宣漢示范區進行田間測產驗收,通過三個多小時的測算,收獲了令人振奮的碩果。

      近年來,宣漢縣堅持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我縣農技農藝不斷升級,生產降本增效。”宣漢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肖紅說,與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全面推進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新技術新模式,還組成37個專家技術服務小組,安排農技人員325名駐點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產業發展重點村進行技術指導。今年,全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1.4萬畝,助推大豆、玉米“雙豐收”。

      “只要大豆、玉米一收完,我們就要用旋耕機翻田整地,晚秋作物及時下田,農時一點不會耽誤。”肖紅說,宣漢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迅速,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農機作業水平快速提高,農民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

      在宣漢縣,打谷場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農業收割機械的全面出擊,成為農民秋收的得力助手,在邁向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中,機械強農之路越走越廣,宣漢農民正享受著機械化帶來便捷。

      提高產能

      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田成方,大農機來回跑;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讓咱種糧人底氣更足。”胡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文躍說,該縣立足山區實際,探索創新“長藤結瓜”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著力提升耕地質量,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目前,宣漢已累計建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80萬畝,配套田間存貯池7.1萬立方米,田間管網18.94萬米,建設農村機電提灌站286個。現已完成“五良”融合產業宜機化改造5500余畝,新增耕地面積350畝,開墾復耕撂荒地1500畝。

      近年來,宣漢縣守住耕地紅線,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宣漢縣藏糧于技,蒲江街道茅嶺村千畝高粱基地贏得大豐收。“好種子帶來好收成。我們大力推行這種適宜當地氣候的高粱品種——金糯紅10號、宜糯紅4號,并推崇輕減、高效的栽培技術,推動高粱產業發展,擦亮宣漢特色產業‘金字招牌’。”宣漢縣農科所高級農藝師楊斌說,該縣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培育推廣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 

      “大禮包不斷,豐產又增收。”宣漢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庹萬里說,該縣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穩步提高稻谷玉米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全覆蓋。

      希望田野生機勃勃,天府糧倉根基穩固。新征程上,縣委、縣政府帶領132萬宣漢人民,埋頭苦干、接續奮斗,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筑牢堅實基礎。(來源:宣漢縣委宣傳部 文/張平 漆楚良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