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爭創天府旅游名縣|在漢闕上尋找漢代建筑線索

    2022年09月24日 21:56 新浪四川城事 
    1939年12月28日,莫宗江(左)與陳明達(右)在調查渠縣趙家村西無名闕

      闕的建筑形勢

      闕這種建筑形式,實際上從商周開始就出現在文獻中,《詩經》里寫“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史記·商君列傳》里面,商鞅“大筑冀闕,營如魯衛”。闕最初只是瞭望、守衛的木樓,在階級和國家出現之后,城闕和宮室闕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統治階級的政權。

      漢代的城市大多筑有城闕。西漢初期貴族府第開始使用宅闕,建在府第出入口兩側,以顯示其地位和身份,并作為大門的標志。到了西漢晚期,為了祭祀的需要,也為了表示對神的敬重,人們仿造皇宮宮闕的形式將其縮小修建于祠廟入口兩側,這就出現了祠廟闕。

      墓前建闕的制度也起于西漢,這一時期盛行厚葬之風,希望死者能到達天國享受美好生活,但天國什么樣不得而知,人們只能將天國生活想象為皇宮生活,于是在墓前的神道兩側建闕,便出現了墓闕。

      墓闕制度在西漢時只限于帝王陵墓享有,至東漢盛行時,才有縣令、太守等收入2000石以上的官吏可在墓前建闕,并根據墓主身份,分別修建單出闕、二出闕、三出闕,出闕數越多,地位越高。而縣令、太守以下的官員墓葬,雖然未可建闕,卻將闕的形象或制成明器,或刻在畫像磚、畫像石棺上,以凸顯墓闕是通天之門。

      闕的高度公共性

      漢闕仿木構結構空隙上出現的種類繁多的漢代畫像內容。最典型的車騎出行圖、獻俘圖、獻禮圖和舞樂百戲圖,都是反映墓主生前社會地位和仕宦生活的題材,比如車騎出行圖會刻畫車前騎從“伍佰八人”,是嚴格按照《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的漢代禮儀制度設計的。漢夷混合還表現在,四川漢闕上除了仕宦生活畫像外,還刻有大量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山海經》神話傳說,比如西王母、日月神、九尾狐、三足烏等,一些學者由此認為,漢闕上的神話畫像其實代表的是人死后看到的,并以此推斷舞樂百戲圖其實也是天國景象,而車騎出行圖則描繪的是送葬的過程。

      渠縣的漢闕與城壩遺址

      渠縣依渠江而建,分為老城和新區,穿過城區,繼續往北,到達渠縣30公里外的土溪鎮,這里才是渠縣漢闕主要集中地。

      渠縣共六處漢闕:蒲家灣無銘闕、沈府君闕、王家坪無銘闕、馮煥闕、趙家村西闕、趙家村東闕。其中沈府君闕是全國僅存的雙闕,而馮煥闕特別之處是以45度的斜枋向外伸出代替角神。

    渠縣王家坪無名闕渠縣王家坪無名闕
    渠縣沈府君闕(1939年12月27日攝)渠縣沈府君闕(1939年12月27日攝)

      并且相比其他闕,馮煥闕最為樸素,本分地還原木結構的石闕,椽子、斗拱、枋、立柱,每一層都老老實實地連接在一起,給人一種高大的紀念性建筑才有的殷實感。

      當土溪鎮旁的城壩遺址被發掘,出土了帶有“宕渠”兩字的瓦當,直接證實了宕渠縣治所就在這里。按照歷史記載,早在新石器時期,這里便有了人類活動。

      殷商時期賨人在城壩建立了賨國都城;秦滅巴蜀后這里被納入秦的版圖,設立宕渠縣;到了漢代時,這里已經發展成為整個川東的政治文化中心,管轄范圍達5萬平方公里,涵蓋達州、巴中、云山、大竹、廣安、南充等地;直到552年縣城才從土溪搬到了渠縣。

      城壩遺址由于時期稍晚,更能展現巴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過程,出土的文物包括竹簡、竹編、青銅器,乃至專門冶鐵的區域。按照《華陽國志》記載,宕渠在當時甚至有專門負責冶鐵的“鐵官”,足以說明此城的規模,以及手工業和工業的發達程度。

      而與城壩遺址隔河相望的六座漢闕,顯然在漢代就相當于城市郊區的高檔墓葬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這里漢闕如此之多。此外宕渠縣在東漢還被稱為“太守之鄉”,這里走出過很多太守,蘆山樊敏闕的墓主樊敏也在這里做過官。學者們通過研究得知,樊敏曾在東漢的邊境新郡——永昌郡任永昌長史,還擔任過宕渠縣令。

    渠縣馮煥闕斗拱層和枋子層相對忠實地渠縣馮煥闕斗拱層和枋子層相對忠實地
    渠縣漢闕正面多刻朱雀浮雕渠縣漢闕正面多刻朱雀浮雕

      東漢崇尚厚葬,但在三國時期,隨著戰爭帶來的持續沖擊,大量墓葬被盜掘,百姓逃亡,家族流散,與此同時佛教進入中國,對注重厚葬的儒家傳統帶來了沖擊。魏國首先革除厚葬,曹操是薄葬的重要倡導者,由此喪葬重心從地下轉為地上,人們開始更加注重服喪。西晉統一蜀漢后,司馬炎下詔書反對厚葬、取締墓闕,由此漢闕的傳統在兩晉時期終止,直到南朝劉宋和蕭梁時期才開始恢復在都城建立城闕和宮闕,此后,唯帝王陵才有墓闕,漢代的墓闕傳統就此終止。(來源:渠縣縣委宣傳部)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