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運動|娛樂|汽車|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城鄉>正文

    巴山大峽谷的“前世今生”

    2019年09月17日 13:52 新浪四川城事 
    2018年8月28日,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開園儀式 王利 向海濤 攝2018年8月28日,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開園儀式 王利 向海濤 攝

      風景如畫、游人如織、店鋪生意火爆、購銷兩旺……景區的廣場上,伴隨著高亢的巴人舞曲,身著鮮艷土家服飾的當地村民跳起了巴人舞,成為景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游客們飽嘗了一頓豐厚的文化大餐……這是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開園以來隨時可見的動人情景。

      從巴山大峽谷扶貧景區開園至2019年8月2日,已累計接待游客160.7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25億元。到2020年景區將實現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30億元以上。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按照國家5A級標準建設,建成后直接帶動102個貧困村、9萬多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輻射帶動周邊46萬余人增收,推動宣漢縣從四川貧困人口最多縣轉變成四川減貧人口最多縣,為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組充滿興奮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決策者和建設者們許多鮮為人知的鮮活故事。

      遠山的呼喚

      今天如此燦爛的的巴山大峽谷,它的前身名為“宣漢百里峽”。曾經的巴山大峽谷,山高谷深、壁立千仞,土地貧瘠,信息閉塞,被人戲稱為宣漢的“外蒙古”。這里的村民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襖,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殼,“看見山、走一天”“看到屋、走到哭”“山高路陡石頭多、世代住在窮窩窩、只靠肩挑手背磨、年年生活無著落”……這些在老百姓口中流傳至今的順口溜,是對巴山大峽谷村民過去生活最真實的寫照。交通靠走、通訊靠吼,貧困和愚昧像濃霧一樣籠罩著大山里淳樸的村民。

      1997年7月《人民日報》刊登了一位背著小孩、滿臉苦澀的母親的照片,照片下面這樣寫著:“住在荒山懸崖鎖閉的山谷中,兩年前,結婚沒幾天的丈夫就去山西挖煤了,留下22歲的她以及四壁空空的家和3畝零星山地,家里買火柴的錢都沒有,唯一值錢的就是那張舊桌子下面堆著不夠吃4個月的土豆”……新聞報道中引起全國轟動的貧困母親,就是身在巴山大峽谷腹地的龍泉土家族鄉的村民黃繼美。

      窮得全國出名,但是這里卻山清水秀、景點眾多,旅游資源異常豐富。面對連綿起伏、雄奇險峻的群山,像黃繼美一樣的山里人卻怎么也想不通,天天起早貪黑翻耕在這片土地上,卻守著“金餑餑過著窮日子”,怎么也跳不出貧困的圈子,出路在哪里?幸福有多遠?山里人在聲嘶力竭地吶喊、呼喚……

    達州市人大副主任、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宣漢縣委副書記、縣長馮永剛百忙之中深入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調研 申浩伯 攝  達州市人大副主任、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宣漢縣委副書記、縣長馮永剛百忙之中深入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調研 申浩伯 攝

      巴山大峽谷的貧窮牽動著各級領導的心。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楊汝岱、謝世杰等省市縣領導多次深入該地調研,地方黨委政府也傾其所有,想盡千方百計的辦法,想讓山里人過上好日子。經過一屆屆政府的辛勤努力,縱向相比,日子好多了,可與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相差十萬八千里。敢問路在何方?

      英明的抉擇

      2014年,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2020年全國人民必須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徹底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數據顯示,宣漢縣2014年精準識別貧困村211個、貧困人口58521戶20.94萬人,貧困發生率19.21%。巴山大峽谷僅核心區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2個、貧困人口2.2萬人。宣漢縣是四川省脫貧人數最多的縣。

      數據驚人,任務繁重。責任如山,使命光榮。如何完成黨中央賦予的神圣使命,如何帶領這一方貧困群眾脫貧奔康、實現永續脫貧,縣委、政府一班人在困境中苦苦思索……

      2014年7月初,時任宣漢縣委副書記、縣長,現任達州市人大副主任、宣漢縣委書記的唐廷教了解到巴山大峽谷深藏富足的旅游資源,萌生了文旅扶貧的想法,試圖為巴山大峽谷地區的貧困群眾尋找一條長久的脫貧奔康之路。意識決定行動,他迅速安排縣旅游局對百里峽進行旅游資源普查。7月底,唐廷教聽了勘察匯報后,又責成縣旅游局牽頭,聘請專業單位對百里峽旅游資源進行普查。8月,縣旅游局會同四川省地礦局開展了為期半年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當年底形成了《百里峽旅游資源普查報告》。

      為進一步掌握巴山大峽谷自然資源第一手資料,詳細了解當地旅游資源、歷史文化、生態保護等情況。2015年3月,唐廷教帶領縣四大家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徒步加騎馬對巴山大峽谷景區黃連村轎頂堡(地名,巴山大峽谷最高峰)進行了調研;4月,又先后兩次深入三墩、渡口、龍泉、漆樹等鄉鎮調研巴山大峽谷綜合開發,并爬山涉水深入巴山大峽谷景區核心地段——桃溪谷實地調研。每一次調研,雖然累得腰酸背痛,甚至被荊棘劃得傷痕累累,但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峽谷美景讓他們忘記了一切疲勞和苦痛,一次次增添了他們開發巴山大峽谷的信心和決心。6月,他再次帶領四大家領導和縣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深入巴山大峽谷調研。那天,原本打算從火山口走完整個桃溪谷,結果途中突遇大雨冰雹,導致整個調研無法進行下去,直到晚上8點才回到渡口場鎮。第二天,再次帶領四大家領導從魚泉河走進桃溪谷,將前一天未走完的路程走完。“當時很多地方沒有路,走進峽谷就如鉆進了原始叢林,荊棘叢生、山高林密,劃破了皮,流干了汗,我們是用腳步一步步把景區量完的……很多地方手腳并用,稍不小心,就會葬身懸崖……”當時陪同調研的縣旅游局長(現任江口水力發電集團黨委書記、廠長)王盛輝現在回憶起來還心有余悸。

      調研顯示:百里峽屬喀斯特地貌,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上可觀嶺脊峰叢、中可賞峽谷萬壑、底可覽凝湖麗質;有沿北緯30度少有的山地運動條件,極度適合山地運動;80%的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羅盤頂海拔2458米,適合高山避暑,最低的桃溪谷海拔452米,又適合漂流探幽。

      “旅游是一業興、百業興的‘朝陽’產業,旅游開發將帶來信息流、文化流,帶來山區經濟發展的巨變,帶來農村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改變。因此,我們要把旅游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堅定不移地推進旅游業精準扶貧,真正實現‘窮區變景區、景區變富區’,讓山區群眾守住綠水青山過上脫貧奔康的新生活。”唐廷教見解獨到。

      通過這一次次調研,唐廷教對百里峽的生態資源有了底,更堅定了開發巴山大峽谷的初衷,找到了一條帶領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最佳路徑。經過縣委常委會反復討論研究,下定決心以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統領,以巴山大峽谷旅游開發為龍頭,以旅游產業的通道效應放大開發效果,以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層次,組團打造以龍泉、渡口、樊噲為核心的大景區,帶動周邊鄉鎮整體發展,實現開發扶貧的目標。

    通往脫貧致富康莊大道的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 王利 向海濤通往脫貧致富康莊大道的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 王利 向海濤

      拼命的攻堅

      “我們要舉全縣之力,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和攻城拔寨的勇氣,用最短的時間和最佳的效果盡快建成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走一條文旅扶貧的新路子……”面對資金、人力、技術等重重壓力,唐廷教信心滿滿,對全縣人民鄭重承諾。

      能整合的資金、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機械,都匯聚到了巴山大峽谷,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開發作為“開發扶貧”戰略的主戰場,成了全縣的“頭號工程”。

      誓言無聲,行動作答。一場向貧困宣戰的攻堅戰由此拉開了序幕。2016年1月12日,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綜合開發建設開工儀式在渡口土家族鄉長路河壩舉行,時任達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省人大副主任、達州市委書記的包惠出席儀式并下達開工令。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巴山大峽谷旅游扶貧綜合開發項目納入2017年四川省100個省級重點推進項目。

      全縣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斗志高昂,向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建設發起了總攻。三年多來,在快速通道、景區內環線、渡口風情小鎮、桑樹坪巴人村部落等建設現場,上千名建設者天天搶晴戰雨、攻堅克難,放棄了周末節假日,始終堅守在工作一線,快馬加鞭推進建設進度。達州市人大副主任、縣委書記唐廷教,縣委副書記、縣長馮永剛不管有多忙,堅持每半月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施工一線,現場解決問題,督促施工進度。21名縣領導掛包74類134項目,逐一明確責任人,分解細化了建設任務,并按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各相關鄉鎮認真履行職責,主要負責人每周駐施工現場1—2天,解決具體問題,督促施工進度。組建了29支援建隊伍,招募800余名工人,分別在14個施工項目(標段)實施作業,向項目建設發起最后沖刺,再次刷新了“宣漢速度”。

      在巴山大峽谷建設工地上,“轟隆轟隆”機器轟鳴,嘟噠嘟噠車來車往,叮當叮當不絕于耳,塔吊林立、焊花四濺,到處都是一片戰天斗地的火熱的勞動場面。“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最大的困難都要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干”“第一第一,永遠第一,無人可敵!”“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鮮紅的旗幟、戰斗的場景、錚錚的誓言,在巴山大峽谷飄揚、拼搏、吶喊,隨處可見!

      順民心者昌。縣委的英明抉擇贏得了當地群眾的熱烈擁護和大力支持,涌現了很多支持景區建設的感人故事。“大哥,辛苦了,來,喝點水、吃塊西瓜,解解渴、潤潤喉。”2018年8月8日中午,驕陽似火,為如期完成施工任務,各施工隊冒著30幾度的高溫作業。渡口土家族鄉于氏吊鍋樓老板于濤,將兩件礦泉水、5個圓溜溜的西瓜送到渡口游客接待中心施工現場工人手中。

      人心齊,泰山移。巴山大峽谷建設僅用9個月就鑿出大象溶洞,17個月建成內環線,24個月建成快速通道,28個月再現巴人風情小鎮,景區從開工到建成僅用了31個月,2018年8月28日順利完工,正式開園迎客。

    原巴山大峽谷轄區邊遠群眾貧困生活狀況(張國述)原巴山大峽谷轄區邊遠群眾貧困生活狀況(張國述)

      大山的笑顏

      今天的巴山大峽谷,雄關變通途,高峽出平湖,窮區變景區,景區變富區,民宅變金宅,昔日土坨坨、今朝香餑餑,巴山大峽谷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巨變。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的建成運營,為宣漢縣實現全縣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客觀基礎,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造了可復制的樣板,為消除返貧、永續發展創造了新的模式。如今,這里的村民已不再是先前的愁眉苦臉,一張張笑容寫在臉上。

      昔日全國出名的貧困母親黃繼美,依靠扶貧貸款和技術、信息支持,抓住巴山大峽谷的扶貧開發良機,養起了山羊,喂起了小豬,還種植了一片地的藥材。如今,從茅草屋搬到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小洋樓,過上了好日子。

      幸福的何止黃繼美,巴山大峽谷的每一個村民都笑得合不攏嘴。“自從通了公路,我們的藥材也能夠賣出去了,家里四十多畝木香,每年能收入近2萬元;養了二十多桶高山蜜蜂,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黃連村昔日的貧困戶劉福太在心里算著賬,臉上笑開了花。黃連村地處巴山大峽谷深處,既有天麻、厚樸、黃連等野生中藥材,又有高山蜂蜜、土核桃、巖豆等天然土特產,以前因為交通的原因人跡罕至,好東西都被“困”住了,當地老百姓抱著金餑餑卻過著窮日子。

      巴山大峽谷景區的開發給黃連村乃至整個景區輻射鄉鎮群眾帶來無限生機,短短三年多的時間,昔日全縣最差最窮的地方嬗變成全縣最富最美的地方。當地群眾瞅準了巴山大峽谷景區開發的大好機遇,結合本村生態優勢,發展中藥材產業和鄉村旅游,這些昔日爛在家里一文不值的的臘肉、土豆、巖豆、玉米等原生態的“土坨坨”,瞬間變成了餐桌上游客搶手的美味佳肴,村民的腰包也漸漸鼓起來了。

      “一輩子也沒有想到,過去我們這些窮地方還成了景區,我一個泥腿子變成了老板……”談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漆樹土家族鄉朝陽村2組村民覃永見笑彎了腰,他扳起手指向筆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五一節期間,我7個房間爆滿,臘豬腳、土雞等土特產成了游客最愛吃的菜,幾天下來收入了5000多元……很多游客臨走時還買了很多臘豬腳、土雞、蜂蜜等土特產……隨著景區功能不斷完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意肯定還會好!”覃永見信心滿滿。

      “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的開發實實在在為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給我們山里人帶來了幸福生活,打心眼里感謝黨和政府!”景區呢喃山居負責人黃金美贊不絕口。

      峽谷幽云、嶺脊峰叢、山水溶洞、天然食品……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通過文旅扶貧景區開發,變成了真金白銀,讓當地群眾懷抱金錠呵呵笑,景區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變成了“票子”。

      (來源:宣漢宣傳部 圖文/張平 吳興華)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