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千里沃野鐵牛歡,農機服務顯身手 宣漢縣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2022年09月13日 14:03 新浪四川城事 

      “突!突!突!”9月9日,在宣漢縣君塘鎮平等村2組,三輛收割機穿梭在金黃的稻田間,巨大的齒輪翻滾著,脫出的稻草從機器飛出,一行行輪轂痕跡印在廣闊的田野上,一袋袋谷穗堆滿倉,農民笑開了嘴,機手樂開了顏。白露時節,宣漢縣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沉甸甸的稻穗在田野中搖曳,村民們搶抓農時,顆粒歸倉。行走在宣漢大地,到處是一派機收水稻的火熱場面。

      這是宣漢縣利用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宣漢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業大縣,耕地面積176.14萬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126.53萬畝),典型的盆周山區農業大縣。

      “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盆周山區農業大縣如何沖出重圍?這些年來,宣漢縣積極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積極探索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農機服務組織率先流轉田地“種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幫助農民把錢賺”的全托管示范,探索出了“機械種田”的新路子,解決了農村缺勞抓生產難題,實現了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和農戶雙贏局面,助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耕牛變鐵牛 機械種田找路子

      “以前,種田靠耕牛,一天糊得鼻孔眼睛都沒有,累得要死要活的,耕不了幾分田,現在種田靠機械,一畝谷子只

      要二十分鐘左右就收完了,省力省心,硬是安逸!”胡家鎮 思樂村5組村民賀長遠感慨道。

      “我們山區地方,靠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種田,成本高、收成底,村民們都不愿意種,”縣農機化推廣站站長程維森坦言,“實行社會化服務,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破解了誰種田、怎樣種田的難題,為農民朋友找到了一條機械種田的新路子,深受老百姓歡迎!”

      與此同時,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大批社會化服務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君塘鎮大漁池村村民桂剛,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創辦了宣漢縣海平種植家庭農場及宣漢縣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與其父親的宣漢桂花米業公司強強聯手,依托農機社會服務組織相互融合,從最初流轉500畝發展到至今1800畝自主規模經營,建成了達州市第一個集生產、烘干、加工、銷售于一體,具有完整產業鏈條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桂剛不僅在經營好自身流轉田地同時,還在周邊鄉鎮、縣(區)托管服務機防、機收等作業環節的水稻、玉米、油菜上萬畝,實現了業主和農戶雙豐收的良好局面。桂剛說:“正由于有了農機專合社之間服務,大家利用自身農機裝備優勢形成互幫互助,我才敢大膽流轉更多田地,持續推進規模化生產,年年贏得了好收成。”

      宣漢縣新芽農機專合社理事長向森林,2022年上半年利用自身農機裝備優勢,與宣漢豐收、宣漢民香、宣漢聯豐等8家農機專合社業主強強聯合,投入110余萬元,托管服務玉米、大豆、水稻機防單環節生產7.5萬畝,贏利20萬元。

      宣漢縣民香種植專業合作社覃東東于2022年在大竹縣竹陽鎮團壩村開展托管服務機械育秧、機械插秧服務280畝,使其業主在當地率先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當地人表示宣漢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是一支善闖善干的好隊伍,今后會繼續加強合作。

      目前,宣漢縣現有70%的鄉鎮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共26家,農機合作社機具擁有量658臺套。利用2022年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249萬元繼續推進社會化服務發展,已完成作業面積共計11.9萬畝次(其中水稻6.8萬畝、玉米1.0萬畝、油菜1.3萬畝、大豆2.5萬畝、小麥0.3萬畝)

      田塊變園區 現代農業邁步子

      “以前的‘豌豆角田’現在成了層層的大梯田,山坪塘和溝渠修到了田地邊,農業宜機化建設為我們農民鑄起了‘聚寶盆’!現在我們這里被打造成了‘達州市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 2018年還獲得了‘國家級稻魚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稱號’……”該村黨總支書記馮涌說,“園區全域標準化建設、全程機械化作業、全面社會化服務構成了其全新產業發展特色?!?/p>

      一直以來,旱地零星小塊,稻田濕害嚴重,低溫、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嚴重制約了宣漢現代農業大發展。這些年來,宣漢縣堅持“統籌規劃、連片推進、突出重點、建管并重”的建設原則,采取“政府推動、部門主動、多方聯動、鄉村齊動”工作舉措,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探索破解農業生產難、行路難、運輸難等瓶頸。整合項目資金1.5億余元,建成田網、路網、渠網三網配套,成功探索出了盆周山區獨具特色的“長藤結瓜、串點連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推廣宣漢獨有的“U型渠”專利技術。建成后的單個田塊面積大于2畝,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實現了“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連、機能進、物能運、旱能灌、澇能排”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高產穩產”目標,集成了區域適宜化、水系優先化、坎埂牢固化、表土復位化、淹水調平化的“五化”標準技術體系。這些農機化基礎設施的很好建設成功為全面開啟農機社會化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激發了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正因為有了全縣農機專合社扎實開展社會化服務,推進了農業生產規?;⒓s化、規范化生產,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園區又好又快發展。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高標準農田總面積71.56萬畝,成功建成省政府命名的“省級四星級宣漢肉?,F代農業園區”1個,建成胡家糧油、廟安脆李等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建成南坪鎮車厘子、東鄉街道檸檬+白茶、樊噲鎮巴山大峽谷富硒茶、普光鎮藍莓等縣級現代農業園區10個。

      農民變工人 甩手掌柜掙票子

      “現在安逸了,有新芽農機專合社來幫忙,從去年開始,我把家里3畝谷田全部流轉到專合社,每年除了凈收流轉費2400元外,平時我們兩口子安心在外打工,打工年純收入約3萬元?!?月6日,當他從專合社收到顆粒飽滿的谷子時,天生鎮新芽村2組村民向太連,抓起幾顆晾干的稻谷,用牙齒一咬,“嘣”的一聲,“好米!好米呀!” 向太連連聲贊嘆道,“有了專合社,我們農民當起了甩手掌柜,家里田也不撂荒還有人管,平時安心出門打工掙錢,真巴適!”

      同樣的喜悅讓胡家鎮思樂村9社70多歲的村民賀長遠興奮不已,他捋著花白的胡須,高興地說:“我們這個社的大部分農戶都因年齡較大,年輕人都外出了,咱們農民種的谷子都是宣漢聯豐農機專合社進行社會化服務完成的,我們自己購置土地、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費用,只給每畝400多元的機械作業服務費,耕、種、管、收都不管,我們坐在屋里收谷子,不管天干天澇,保底收成有保障。有這樣的農機專合社服務硬是好,既幫我們實現機械作業服務又把我們解放了勞力再就業增加收入?!?/p>

      “以前,我種田靠人力,一年到頭累死累活,除了肥料、農藥、種子,所剩無幾。這些年,我借助上級項目支撐,投資1000萬元,改造了宜機化田地1500畝,試驗播種的300多畝油菜喜獲豐收。今年糧油收入五十多萬元!”胡家鎮鴨池村村村民袁軍借助農業機械化,實現了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華麗轉變,走上了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來源:宣漢縣委宣傳部 文/張 平)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