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特色產業+集體經濟”傾力打造鄉村振興的“大竹樣板”

    2022年12月09日 11:32 新浪四川城事 

      寒冬竹鄉,滿目翠綠。12月7日上午八點,大竹縣高穴鎮官家村脫貧戶唐興武跟往常一樣,走進電子商務集聚區便開始忙活起來。患有殘疾的他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做夢也沒想到,我能像正常人一樣上班,每個月工資有2400元,多虧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唐興武一臉寫滿了感激之情。

      如今,該縣有越來越多像唐興武一樣的困難群眾,過上了“做夢也沒想到的好日子”。

      近年來,大竹縣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創新實施“四帶引領、六片示范、百村精品”工程,發展“5+5+3”現代農業體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蝶變成形,呈現出一幅幅農業欣欣向榮、農村美美與共、農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畫卷。

      特色產業助力 加速鄉村發展進程

      “我們只管栽種糯稻,從種子、技術到上門收購,都由公司負責,今年我家僅20畝糯稻就掙回3萬塊錢!”月華鎮九銀村九組脫貧戶朱元兵掰起指頭算起了收入賬。

      月華鎮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東漢醪糟企業的帶動下積極發展“訂單糯稻”,糯稻種植核心示范區畝產值已達2000元。目前,全縣糯稻基地種植20萬畝,年產糯稻10萬噸,帶動22個鄉鎮10余萬人受益,成功創建全國農業(糯稻)全產業鏈典型縣。

      大竹縣堅持產業興旺攬活鄉村振興 “一池春水”,按照“糧豬安天下、特色促增收”思路,在做大做強糯稻、苧麻、香椿、白茶、竹“產業名片”的同時,立足糧油、生豬、果蔬三大基礎產業,在全省率先出臺整治撂荒確保糧食安全“十條”,糧食播面達170萬畝,糧食總產達61.8萬噸,完成大豆擴種19.24萬畝,出欄生豬75.8萬頭。累計建成“5+N”特色產業基地100萬畝,建成現代竹產業示范基地2個,農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達76.79億元;成功打造高標準規劃現代農業園區26個,創建省五星級園區1個,創建全國產業強鎮2個,培育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

      此外,大竹縣讓“人”“地”“景”聯合,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打造五峰竹海、漁人部落、云峰茶谷、歡喜坪、桃花源、藍莓園等鄉村生態旅游,成功探索出農旅融合發展“大竹模式”,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3A級4個,年接待游客393.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67億元。

      集體經濟賦能 拓寬群眾增收路徑

      12月7日上午,文星鎮方斗村辦公室熱鬧非凡,村民們在清點著手中的鈔票。“我們年齡大了,外出務工不現實,沒想到現在能在村集體蔬菜地里做工,今年我在家門口就掙回1.2萬塊錢。”八組脫貧戶李世華領到工資后笑開了花。

      大竹縣通過創新合股聯營、村企聯建、利益聯享、組織聯管“四聯”模式,推行“公司+基地+農戶(脫貧戶)”“專合社+村級組織+農戶+科研院所”、二次返利等經營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持之以恒促農增收。

      發展集體經濟是大竹縣又一促農增收“秘笈”。通過開展農村集體“三資”大清查,查清查實農村集體資金、債權債務、資產資源、經濟合同,登記農村集體資產7.26億元、集體土地總面積174.97萬畝。全縣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76.25萬名,頒發股權證13.32萬本,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86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為了讓群眾脫貧后不停下致富的腳步,大竹縣科學規劃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項目22個,建設致富車間5個,通過龍頭企業、公益崗位等渠道,推動3512名有勞動力的群眾集中安置,全部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目前,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萬元,連續8年榮獲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我們將乘著黨的二十大東風,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縣委書記李志超擲地有聲。

    (來源:大竹縣委宣傳部 王曉林 陳俊秋)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