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運動|娛樂|汽車|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區縣>正文

    大巴山的“黃牛”書記 ——記渡口土家族鄉欽家村第一書記

    2020年05月19日 16:17 新浪四川城事 

      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欽家村地處宣漢縣北部邊遠山區,與萬源市接壤,平均海拔1400余米,距縣城140余公里,是宣漢縣有名的貧困村、落后村,被戲稱為“外蒙古”。2018年5月,宣漢縣醫保局干部譚榮主動請纓來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他憑著一雙黃膠鞋、一個布挎包、一顆赤誠心,讓鄉親們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來水、開起了農家樂……鄉親們喜在臉上、樂在心頭,對這位“老黃牛”第一書記豎起了大拇指。

      一雙黃膠鞋,穿出鐵腳板

      上任的第一天,就印證了群眾口中的“外蒙古”。高高的山峰,崎嶇的山路,陡峭的山崖,泥濘的小道,又是坐車又是走路,用了整整一天才到達欽家村。譚榮雖然早有心理準備,還是被一路的景象所震驚,累得早已散架的譚榮在這一晚失眠了。巨大的脫貧壓力,讓這位已過不惑之年的成熟男人也感到十分迷茫。

      我該怎么辦?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換上黃布膠鞋踏上了崎嶇的山路。為更好地摸清底數、找準問題,他遍訪了全村122戶373人,并多次走訪老干部、老黨員,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按輕重緩急,分門別類梳理成問題清單。就這樣一月下來,譚榮雙腳打起血亮泡,黃布膠鞋也光榮下崗。不愛張揚的譚榮從來不訴苦叫累,面對干群的關切,他總是用“原來在機關呆慣了,腳粑手軟的,現在都練成少林十二路譚腿了”這句話來打消他們的疑慮。作為第一書記,他從不后悔來到這樣一個偏遠、艱苦的小山村。

      一只布挎包,裝滿致富經

      磨刀不誤砍柴工。譚榮通過一個月的深入調查,科學謀劃,他明確了欽家村“強化基礎建設,改進民生,依托旅游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的脫貧攻堅發展思路。三年來,譚榮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幫扶單位的全力支持下,在各級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在各界社會力量的關心支持下,新建了4.5米寬的通村水泥路15公里,改造入戶道路0.8公里,修建游步道8.8公里,新建飲水工程8個,灌溉工程1個,新建通訊基站1座,新建垃圾池17個,實施易地搬遷20戶、避讓安置55戶、廣廈行動19戶,修建黨群服務中心。幫助指導群眾發展高山大米、巖豆、蜂蜜、毛竹筍等特色產品,引導群眾借力大巴山旅游開發辦起了農家樂……如今的欽家村戶戶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較2018年5月番了1翻。

      提起這些變化,群眾笑得合不攏嘴。有人戲稱,這些都是譚榮從挎包里變戲法變出來的;也有人開玩笑說,譚書記的包包那是上千萬上億的項目。原來,譚榮無論走哪里總愛挎一個布包包,在他的布包里裝滿了脫貧規劃、產業規劃、項目申請、物質幫扶等具體的計劃方案……鼓鼓囊囊的布包包傾注了譚榮的心血,他正把一個個想法變成現實。在他心里,不把布包包里的東西騰空絕不撤兵。

      一顆赤誠心,換來魚水情

      在幫助該村發展經濟的同時,村民的脫貧意識一直是譚榮牽掛的重點。在他看來,只有扶貧與扶智同步進行,增強群眾自身造血能力,才能真正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他結合開展“誠信、守法、感恩”公民道德教育活動,不斷加強對村民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以心換心,把“拉家常”作為“日常”,把“貧困戶”當作“親戚”,在他眼里,沒有調解不下來的矛盾糾紛,沒有落實不了的項目。三年來,欽家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沒有一起上訪上訴案件,鄰里和睦,團結奮進,人心思齊。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受到極大鼓舞。

      如今44歲的譚榮成了村里的名人,憨厚樸實、不愛多言多語的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呼為“老黃牛,提起他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面對這些贊譽,他總是搖搖頭、笑瞇瞇地說:“這是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我還沒有做好,我還要努力,爭取讓村民借助巴山大峽谷文旅開發都端上旅游碗”。

      帶著這個夢想,譚榮依然扎根大山,為欽家村更加美好的明天、群眾更加富足的生活,奔波著,忙碌著。(來源:宣漢縣渡口鄉 圖文/漆曉華)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