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布局鄉村振興 打造繁榮美麗新宣漢
宣漢縣圍繞沖刺“百強縣”,助力“副中心”戰略目標,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發力鄉村振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繁榮美麗新宣漢。

持續完善社會治理
鄉風文明碩果累累
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決策制度,激發村級活力。全縣推廣“453”村級民主自治模式,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和“四會管村”的組織架構,完善了“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民主管理體系。各村(居)委會成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及紅白理事會(簡稱“四會”),建立了“五步議事”民主決策、“三務公開”監督、“村賬鄉管”監督機制,拓展了民主監督渠道。
創新基層綜治服務機制,提升“平安宣漢”建設。建成縣級綜治中心1個,鄉鎮綜治中心41個,社區綜治中心60個,村綜治中心263個,建立了社會事務“一站式”受理、集中辦公“一體化”運作、接待群眾“一條龍”服務、解決問題“一竿子”到底的基層社會服務管理新機制,助推了平安宣漢建設提檔升級。
創新開展創先評優活動,倡樹社會文明新風尚。重點開展了整治薄養厚葬、“等靠要”、黃賭毒、濫辦大辦酒席等不正之風專項行動,鄉風民風有了很大改善。通過首屆最美宣漢人大型公益活動,產生了王上政等一批身邊好人,楊友周獲得“四川好人”稱號。全縣創建文明村鎮、“四好村”共計300余個。創新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倡樹社會文明新風尚。廣泛開展以“誠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突出誠信教育、守法教育、感恩教育,引領社會新風。以村為單位開展先進評選,為“模范戶”“達標戶”頒發特制紅燈籠,形成激勵先進、幫扶后進的氛圍,喚醒道德的力量。

不斷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持續推進宜居鄉村建設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全力打造宜居鄉村。宣漢縣堅持“全域規劃”建設模式,統一布局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新村建設,實施“廣廈行動”消除農村不安全住房6.5萬戶,新建農村公路882公里,建成“美麗宣漢·宜居鄉村”達標村130個、“美麗達州·宜居鄉村”達標村128個,廟安鄉八廟村等5個村被評為全市“最美宜居鄉村”。
分類推進“廁所革命”,改善居住環境。出臺“廁所革命”工作方案、示范村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37個鄉鎮50個整村推進示范村、8875戶建設任務,新改建農村公廁27座。 開展村莊清潔行動,保護農村環境。對農村各類垃圾、廢棄的建筑材料和雜物、私搭亂建等臨時建筑物進行全面清理,有效解決了垃圾圍村、圍田、圍路、圍河問題。在條件較好的新村聚居點、易地搬遷安置點實施污水治理,配套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對靠近城鎮的村落,將管網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卓有成效。依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重點縣項目的實施,建地上式一體化沼氣工程3處,培育糞污運輸公司2家,實現了畜禽糞污就地就近消納。2019年成功承辦四川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科技創新聯盟第二次技術論壇。
著眼著手精品引領
著力著重特色產業
宣漢縣以鄉村振興戰略統攬農業產業發展全局,分區分片建設脫貧攻堅引領區、現代農業園區、鄉村振興先行區,培育發展“牛、藥、果、茶、菌”特色產業。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引領區建設”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先進單位,君塘鎮洋烈新村等7個村被評為全市“鄉村振興先進村”。整合資源抓好脫貧攻堅引領區建設。統籌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00余萬元,在君塘、紅嶺、大成3個鄉鎮5個村建成10000畝脫貧攻堅引領區,培育特色產業基地4個,連片發展花椒、玫瑰、水果、花卉等1.2萬余畝,培育示范性專合組織(家庭農場)5家,帶動農戶5976戶,戶均增收約2500元。
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區先試先行。每年預算農業發展資金4000萬元,建立涉農整合項目資金長效投入機制。將縣城周邊基礎、產業等條件較好的君塘、廟安等6個鄉鎮納入全縣鄉村振興示范區進行建設,渡口土家族鄉被成功納入省級鄉村振興試點規劃鄉鎮。整合縣財政資金5000余萬元,在廟安花果山、君塘花仙谷、南紫山等地開展試點建設,引進業主8家,完成資金投入2.5億元。
建立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巴山大峽谷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成功創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墩大窩村成功創建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帶動102個貧困村、9萬多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輻射帶動周邊46萬余人增收,為全國文旅扶貧事業發展提供了經驗。 立足“牛、藥、果、茶、菌”等優勢產業,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園區。按照“高山藥材、中山水果、低山種植、全域養殖”的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了不同層級的現代農業園區23個。“廟安脆李”和“大成蜀宣花牛+優質牧草”成功創建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首批認定了縣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蜀宣花牛+優質牧草”作為省級和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進行重點培育。全縣養牛25.48萬頭,新發展中藥材5000畝、特色水果8000余畝、食用菌5000畝,茶葉產量6000噸。
實施“藏糧于地”戰略,連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紅嶺、君塘、毛壩、柳池、漆碑、土黃等鄉鎮連片建設4.3萬畝高標準農田。創造丘陵山區平壩格田化、坡度5-15度梯格化、15-25度梯田化的“長藤結瓜”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為全省盆周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樹立了樣板和標桿。目前,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5.45萬畝,新增糧食產能1800萬公斤以上。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
城鄉一體穩步推進
宣漢縣是全省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縣,致力于解決“土地撂荒、人才匱乏、農民增收”問題,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要素向農業農村回流。
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建立鄉村人才庫,初步建立完善了3類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庫共計2171名,其中生產經營型1077人、專業技術型494人、專業服務型600人。積極培育鄉村人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000余人次,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實用專家技術人才35名,峰城養牛大戶費官建被表彰為全省百名新型職業農民標兵。成功回引3000余名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引領帶動6.7萬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近年來,宣漢縣通過土地出租、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計流轉土地面積達到30.49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90.47萬畝的33.70%,涌現出“花仙谷”“藍莓谷”“南紫山”“花果山”等一大批農旅產業園。支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開展土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共48個,面積1.56萬畝。支持巴山大峽谷景區農戶借助區位優勢,盤活利用閑置農房,統一規格模式打造,發展民宿+酒店、民宿+餐飲、民宿+茶水吧等鄉村旅游“民宿+N”50余家。
創新鄉村投融資機制。建立完善涉農資金項目整合機制,設立5000萬元鄉村振興專項基金;成立農業擔保體公司,為52家農業企業擔保貸款7564萬元用于農業產業發展;持續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蜀宣花牛、脆李、食用菌保險品種外,新增了山羊保險品種,參保山羊2000余只,保費6萬余元。
(來源:宣漢縣幫扶辦 圖文/袁書平)
猜你喜歡
- 達州高新區蛻變成凰---發展與宜居首選
- 評論() | 分享04月21號 15:19
- 建行愛心捐路燈 照亮村民出行路
- 評論() | 分享04月21號 15:12
- 省建行紀委駐達州分行紀檢組加強基層減負措施監督
- 評論() | 分享04月16號 15:37
- 宣漢:《建黨偉業》進機關助推黨史學習教育
- 評論() | 分享04月14號 10:33
- “黨員活動日” 翠屏街道這樣做
- 評論() | 分享04月14號 10:29
- 10萬元資金差點被騙!農業銀行幫助客戶徹底化解風險
- 評論() | 分享04月06號 15:44
- 清明假期,應急人交出這樣一份“零答卷”
- 評論() | 分享04月06號 10:17
- 宣漢33套公租房喜圓老兵安居夢
- 評論() | 分享04月01號 10:22
- 宣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凝聚紅色力量
- 評論() | 分享04月01號 10:20
- 突出政治建設首位 激勵干事創業擔當
- 評論() | 分享03月26號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