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創新“農業+”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一個個異軍突起的農旅景區,一件件網銷省內外的特色水果,一批批飛速發展的康養農業……行走宣漢大地,呈現出一幅幅幸福美麗的新農村畫卷。
近年來,宣漢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積極探索創新“農業+”模式,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業+旅游”: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走進巴山大峽谷羅盤頂,只見滿山長滿郁郁蔥蔥的天麻、云木香等藥材,面積達3萬余畝。“我村云木香年產量近600噸,約占全國10%,僅這一項,人均收入超萬元。”龍泉土家族鄉羅盤村支部書記李永太自豪地說。
家住羅盤村的村民陶化中,是村里的藥材“種植大戶”,一年靠云木香收入三四十萬元。對于生活的變化,他唏噓不已,“村里世世代代過得苦,到我這就變了,修了新房子,啥電器都有,天天吃肉!”
景區開發促進產業增收,讓巴山大峽谷景區迎來飛躍式發展,也給村民們帶來了更多機會。李永太透露,依托鄉村旅游,羅盤村村民近幾年累計收入達數百萬元。
山區變景區,土產變特產,民房變客房……通過不斷挖掘自身資源,宣漢走出一條“農業+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依托“牛、藥、果、茶、菌”五大特色產業,加快休閑農業、美麗新村、鄉村旅游規劃“三規合一”,開拓旅游觀光采摘、農耕體驗等不同層次功能需求,使農業勞動變成休閑運動、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農村勞動力變成旅游從業者,帶動當地社會經濟轉型發展。
據了解,該縣按照“一區四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力抓好巴山大峽谷農業特色產業景觀和達陜高速路沿線產業景觀等,以農業產業園區為基礎,著力打造鄉村旅游與農事體驗相結合的特色村寨,創建1個AAAA景區(馬渡關石林),3個 AAA景區(胡家鴨池生態觀光園、雙河藍莓谷、茶河高峰巖銘遠生態園)。
截止2020年底,該縣共接待游客116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3億元。其中,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00.0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5.55億元。

“農業+電商”:迸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放下鋤頭,拿起鼠標!”走進廟安鎮洞子村,記者看到不少果農運用互聯網,從線下走到線上,大膽打開網絡市場,把脆紅李遠銷到北京、重慶、西安、上海等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提起電商,嘗到甜頭的洞子村村民王金香,抑不住內心的喜悅,興奮地說:“我家發展脆紅李8余畝,栽種脆李樹400多棵,通過網絡銷售,收入了6萬余元。”
據廟安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胡忠介紹,該村積極推進“支部+電商+專業合作社+果農”模式,創建廟安水果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拓寬銷售渠道,迸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同時,村民們還將自家的土雞蛋、咸菜、土豆等土特產品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近年來,該縣創新發展“農業+電商”智慧農業,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絡,加強農村基層電商網點和物流配送網點建設,力爭實現農產品網上交易0.9億元以上。

“農業+康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來到高峰巖銘遠生態園游玩,可以選擇住進依山勢而建的山間別墅,也可以選擇林中小木屋,松風推門、夜雨敲窗,心升久違的寧靜,別有韻致。
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達州市銘遠生態林業公司在茶河鎮鐘坪村流轉林地6730畝,按照“一核引領、多元聯動”的經營發展思路,創辦一家從事蜀漢林豬林下放養、麟煥梅花鹿林下放養、產品研發、深加工,種植水果、蔬菜、中藥材以及鄉村旅游、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內設馴養繁育區、休閑康養區等多個功能區,解決周邊100余名村民務工。
近年來,該縣創新“農業+康養”模式,依托森林資源、農村田園風光等,加快建設康養目的地和發展康養產業,重點打造五馬林場國際森林運動康養度假區、茶河高峰巖銘遠生態園、白馬印盒山康養休閑園、毛壩天坪脆李園等森林康養示范點。
“通過實施農業+康養,持續發展康養農業,全面推動健康農業與養生農業的融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說。

“農業+文創”:注入鄉村振興“新靈魂”
“賦予祠堂文化新內涵,增加農村文化新活力。”在君塘鎮灣橋村,村支部書記符純祥指著一座煥然一新的古建筑說,這是具有幾百年歷史的王氏宗祠,一座閑置古建筑,通過修繕,與村莊發展規劃融為一體,注入文化內涵,和村里的古樹、古橋、古道完美交融,成為一個飽含歷史的“原生態景區”。
如何依托灣橋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將農業快速轉型?2020年5月,該村建立宣漢縣君塘鎮灣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流轉土地1100畝,規模發展花椒產業,成功打造一個集采摘、旅游、文化創意為一體的花椒園,破解村集體經濟收入,讓村民分享村集體發展帶來的紅利。
通過有效治理,該村促進荒山變金山、農區變景區、冤家變親家、舊貌變新顏……提升群眾幸福指數,讓綠色、和諧、小康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該縣圍繞“建成全國巴文化高地”目標,深入挖掘巴人特色農業農村文化內涵,打造農村民俗文創產品。全面普及開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群眾文化活動,精心推出《夢回巴國》等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力傳承馬渡民歌,保護傳承川東薅草鑼鼓等非遺項目,擴面抓好“百場文藝進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
“將農業與文化有機融合,在營銷方面,深挖風土人情,嫁接傳統文化;在品牌塑造方面,講故事,用情感創造溢價;在產品打造上,創造更多的消費價值,用文化創意鍛造農業靈魂。有了文化創意,現代農業不僅有了發展動力,也更有了靈魂與魅力。”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趙永勝說。
(來源:宣漢縣委宣傳部 圖文/張平 漆楚良)
猜你喜歡
- 市應急局組織全市救援隊伍開展防汛救援工作
- 評論() | 分享08月30號 11:13
- 宣漢聞“汛”而動,干群齊心抗洪
- 評論() | 分享08月30號 11:12
- 全市應急管理系統突發事件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競賽圓滿結束
- 評論() | 分享08月27號 15:10
- 通川區應急局“四強化”扎實開展煤礦汛期安全防范工作
- 評論() | 分享08月25號 11:37
- 達州市召開全市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視頻調度會議
- 評論() | 分享08月25號 11:36
- 尋找身邊的守護者 | 三尋找候選人先進事跡介紹
- 評論() | 分享08月20號 13:38
- 達州市召開全市安全防范工作視頻會議
- 評論() | 分享08月18號 10:44
- 省應急管理廳救災處來我市核查“8·8”洪澇災害災情
- 評論() | 分享08月13號 09:57
- 通川區“三步走”抓實危化企業防汛工作
- 評論() | 分享08月11號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