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娛樂|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 >正文

    科技提單產、糧田變“良田”!大竹縣糧食產量穩定在62萬噸以上

    2024年09月10日 15:48 新浪四川城事 

      奏響“收獲曲”

      農機手們駕駛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田野里來回穿梭;農戶們在院壩里晾曬稻谷,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近段時間以來,大竹縣各地搶抓農時,廣袤田野奏響“收獲曲”,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以來,大竹縣以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為抓手,對標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和“天府糧倉·百縣千片”行動的目標任務,堅持穩播面、攻單產雙發力,努力實現全年糧食播面穩定在17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62萬噸以上的目標任務。

      循環利用 提高生產質量

      近日,在大竹縣高穴鎮,琴寬家庭農場負責人黃琴正與鄉親們一起在院壩里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我去年開始參與‘糞肥還田’項目,施肥覆蓋了200余畝田地。今年,這200余畝田里的莊稼長勢很不錯,產量和質量都有所上升。”黃琴說道。

      “今年,高穴鎮‘糞肥還田’覆蓋面積上千畝,有20家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用該項目的肥料打底肥,替換傳統的化肥后,不僅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延長了肥效期,作物的品質和產量也得到明顯提升,而且還降低了成本,平均每畝能節約近百元。”大竹縣高穴鎮農技站高級農藝師饒毅說道。

    高明鎮農戶正在查看新收獲的稻谷高明鎮農戶正在查看新收獲的稻谷

      據了解,自綠色種養循環項目實施以來,大竹縣開展田間試驗示范,建設效果監測點,通過對比檢測,了解適用肥料類型,舉辦培訓班、培訓人員、現場觀摩、發放技術資料,保證宣傳到位。此外,采用“養殖戶+第三方服務機構+種植基地”糞肥轉運還田、“養殖戶+種植戶”堆漚還田技術模式運行,遴選實施主體。

      綠色生態種植不僅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鄉村產業要處理的關系較多,既要考慮資源稟賦又要適應市場變化,但著眼點是富民增收、綠色發展。循環利用,綠色種養,延伸了產業鏈,增加了附加值,實現了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對種植戶、養殖戶,以及糞污處理企業,都是有利的事,對生態環境更有益。通過實施綠色種養循環糞肥還田以來,項目區玉米、水稻、蔬菜均有增產,經濟效益顯著,社會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項目區糞肥監測數據顯示,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資金得到節約,減少農戶投入成本,提升了耕地質量。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該項目,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發展勝勢,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大竹縣經濟作物站負責人說道。

      推廣技術 提升種植效率

      近日,大竹縣四合鎮白鶴林村稻田里,27歲的彭杰帶領村民們忙活開了,皮膚黢黑的他駕駛收割機,開足馬力穿梭田野間,收割、脫粒一氣呵成,轟鳴聲中,一片片稻谷被“收入囊中”。

      “成立大竹縣為民家庭農場后,我經過多方了解,在農業專家的指導和建議下,通過購買無人機、旋耕機等設備,引進水稻輕簡化栽培技術。直播輕簡化栽培技術具有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等優勢,從耕地、播種、插秧、施肥、收割到烘干,全程機器操作,降低人力需求。”彭杰說道。

    周家鎮水稻收割現場。

      如今,為民家庭農場已有大型旋耕機、開溝機、大型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10多臺,低溫循環式多功能烘干房1個,日烘量24噸,流轉土地面積增加至600畝,種植普通稻和晚秋水稻,預計畝產能達600公斤,總產量約35萬公斤。嘗到技術帶來的甜頭,彭杰還通過到成都農科院深入考察學習,去云南購買生物降解膜,開始了生物降解膜栽培技術的試種。

      不只是為民家庭農場,據了解,為保證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近年來,大竹縣通過推廣神農優422等優良品種,保證種植水稻能適應無人機直播技術。同時,大竹縣通過召開培訓會、現場會等方式加強直播輕簡化栽培技術培訓宣傳,依托種糧大戶等主體落實直播關鍵技術推廣。此外,大竹縣還加強直播栽培病蟲草害關鍵環節技術指導,把直播等輕簡化栽培技術納入“百縣千片”示范推廣。

      2024年,大竹縣輕簡化栽培技術年推廣面積達7萬余畝。目前,大竹縣正全力推廣農機新裝備、新技術,力爭水稻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為“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行動打好堅實基礎,確保糧食安全。

      多措并舉 保障農業生產

      今年,為保障糧食生產,大竹縣明確目標任務,壓實工作責任。提前制定采購計劃,重點抓好種子、化肥等物資儲備工作,開展以種子、農藥、肥料、農機具、魚藥和魚飼料等為重點的農資打假行動。

      大竹縣通過整合良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水稻制種基地建設。為滿足“農民購機有機具、農民栽種有種子和肥料、病蟲防治有農藥”的需求,大竹縣狠抓農資儲備,強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維護。按照縣鄉村三級技術推廣機制,持續開展“農技人員進萬家助力糧食生產專項行動”,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工作,助推糧食穩面增產。通過田頭面對面指導、課堂集中授課、發放技術手冊等形式,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推廣水稻機插秧、無人機直播、水稻降解膜栽培等新技術。

      此外,大竹縣按照“穩面積、提單產、增總產”要求,全力推進“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行動。優化種植結構,重點發展優質稻和專用玉米,調減普通玉米種植,穩定大豆播種面積,持續實施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重點圍繞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抓好單產提升。

      大竹縣還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建立水稻、玉米、大豆疫病監測點,做好稻水象甲、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害蟲防控監測,及時準確發布趨勢預報預警信息。抓好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防控,加強與氣象部門溝通會商,做好防災減災物資和技術準備。(來源:大竹縣委宣傳部/達州融媒體中心)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