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資訊|財經|時尚|藝術|運動|娛樂|汽車|教育|站內導航
    達州

    新浪四川>達州>旅游>正文

    五馬歸槽國有林場:改革下的美麗蝶變

    2020年06月08日 11:15 新浪四川城事 

      5月的巴山大地,萬物蔥蘢。走進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宣漢縣五馬歸槽國有林場,一縷縷陽光穿過繁花嫩葉灑在游客身上,愜意舒適;長滿綠苔的奇石點綴在素湍激流間,溪水潺潺,鳥語花香;漫步在游步道上,山青谷幽,清新舒暢。

      “誰也沒有想到,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里,五馬歸槽林場竟然有這般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58歲工作40年的林場職工羅俊發出的由衷感嘆。

      林場面貌煥然一新,林場職工角色轉變,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所有的美好,都源于2016年啟動的國有林場改革。

      抓住機遇:“落后”變“先進”

      五馬歸槽林場始建于1957年12月,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邊緣、大巴山南麓,距宣漢縣城68公里。林場海拔1060-1620.5米,林區面積22000余畝,其中原始林10000余畝,堪稱秦巴地區南端面積最大、樹種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天然闊葉原始林,森林覆蓋率達98.02%,負氧離子含量達7903個/立方厘米,素有“天然氧吧”“自然空調”美譽。

      優越的自然環境之外,林場的發展卻是波瀾起伏。60余年來,先后經歷過初期創業、伐木生存、轉型陣痛和生態康養等發展階段。

      “以前走的是泥濘的山路,住的是簡易潮濕的工棚,吃的是自給自種的雜糧,照明是煤油松燈,飲水是山下溪溝流水,自給自足,信息閉塞,生活孤寂又清貧,大家自嘲為天然的‘世外桃源’”,羅俊的話語中,飽含著自己40年來對林場的無限眷念,也夾雜著昔日的無盡辛酸。

      “2015年7月,當被組織安排到五馬歸槽林場上班時,我是十分不情愿的,情緒低落……”五馬歸槽林場的場長張仕銀回憶,林場當時面臨發展瓶頸,基礎設施落后,自收自支、信訪、生產安全等壓力重重,他覺得是組織將他“發配了”。帶著些許無奈和組織安排來到五馬歸槽林場,但看到林場職工的樸實勤勞,聯想起父母也曾在林場“戰斗”過,他逐漸打開了心結,“與其怨天尤人、坐以待斃,不如痛定思痛、奮起直追。”

      2016年,五馬歸槽林場迎來了發展機遇,國家、省、市、縣啟動了國有林場改革,經過不懈努力,林場被納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科學核定編制崗位、化解歷史債務、進一步明確以生態公益服務的職能職責,職工的“五險兩金”納入財政預算得到全面保障,徹底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卸下了林場長久的歷史遺留包袱,在宣漢縣“全域旅游”戰略的指引下,持續加快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加大森林景觀打造。

      近年來,來自各級各類投資林場累計達1億元,升級改造高壓輸電線路10公里,新修、硬化林區公路28.2公里,新建飲水池200立方米、消防池6000立方米,改建林場危舊房1500平方米,新建游步道4.5公里,游客服務中心400平方米、康養度假酒店2000平方米、休閑廣場3000平方米,培育綠化景觀6000平方米,場部、工區光纖網絡、有線電視全覆蓋。徹底改變了以前“出門身沾泥、信息閉塞不知日、住宿在窩棚里、生活環境狗不理”的窘境。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還助力林場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藥、林蜂、林菜等種養模式,并帶動周邊500余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走上了“落后”追趕“先進”之路。

      順應潮流:“伐木人”變“護林員”

      “天保工程實施以前,林場主要靠砍伐木材來給職工發放工資,職工養活一家很難……當時沒有概念,也不懂什么是生態保護。”54歲的副場長羅文盛回憶,“國有林場改革前,‘一碗咸菜端三天’是常態,受交通條件等制約,育林造林、靠山吃山,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經濟發展緩慢。”

      位于該林場北部山區的月亮坪工區,整齊茂密的柳杉林依稀可見當年育林伐木的印跡。負責這片工區的護林員吳鵬介紹道:“以前我們將這些稍大的柳杉砍伐運出去賣,然后再栽種一些新苗……”如今,國有林場改革,林場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吳鵬作為林場職工,和同事們變身為護林員,承擔起保護森林資源的重任。

      護林工作孤寂清苦,危險也時常降臨。護林員林家貴就曾在巡護過程中,被蠻橫的村民砍掉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樹也像人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呵護,我愿意去保護它們。”面對護林工作的艱難險阻,他沒有退步,愛林護林的意志更堅定了。憑著對護林工作的赤誠之心,林家貴的護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被評為達州市造林護林模范和宣漢縣優秀共產黨員。

      按照資源分布,五馬歸槽林場在月亮坪、中子溝、四季坪、李家坪等4個工區設置多個護林點,全方位開展森林防護工作。譙志強是該林場的“林三代”,其爺爺、父親都曾是該林場的職工。“有巡護途中與野豬、野雞、小松鼠等的偶遇,有撿拾無毒菌類的興奮,有數著漫天星辰入睡的幸福……”小時候聽著林場故事長大的他,對護林工作有著比常人更強的情感,“比美好故事更多的是責任,林區植被茂盛,物種豐富,防滅火責任重大,我們每天都要沿著山路巡護,遇到游客還要進行文明勸導。”面對日復一日、跋山涉水的護林工作,譙志強、吳鵬等人表示要把護林工作義無反顧地進行到底。

      如今,不管嚴寒酷暑,不論風霜雨雪,身穿紅馬褂、戴著紅袖標的護林衛士們穿梭于林場的每一個角落,儼然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轉型升級:“青山”變“金山”

      只要來到五馬歸槽林場,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網紅打卡景點“知青林”,步入林中,筆直的柳杉參天聳立、直入云霄,樹林茂密深邃、望不到邊,有的大樹需三人合抱才能圍住,漫步青石板鋪就的林間小道,颯颯杉枝蕭蕭落下,濕潤的空氣和著滴落的余暉,令人心曠神怡。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片“知青林”是上世紀60年代80余名重慶知青來林場所造,他們把熱血和青春灑在這里,與林場有著深厚的情感,像范連香、陳澤禮等老人退休了都不忍離去,住在離林場最近的毛壩鎮。聽著這些動人故事和“五馬歸槽”等美麗傳說,頓覺林場不僅僅是一片片綠色森林,更是一部傳奇故事,引起游客無盡遐想。

      “我們這里每天都有各地來的游客,每年夏天都有來自達州和重慶的游客到林場康養避暑,一住就是兩個月,去年夏天,一個30余輛房車自駕旅行團專程來林場避暑好幾天。”“重慶知青后一代”陳娟介紹說,“現在游客漸漸多起來了,有時一天的人流量就相當于以前一年的人流量。”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生態旅游收入達到100多萬元。

      五馬歸槽林場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達1000余種,是一座天然基因庫;原始林海面積1000余公頃,古木參天,遮天蔽日;何家祠堂見證著歷史的變遷;石槽寨、公子寨、母子寨、天平寨等古寨遺址展現了一幅幅的歷史畫卷;五馬歸槽、月亮寺坪、打兒石、呼娘扁、天鵝抱蛋、紅姑塘等天上人間美麗傳說源遠流長;樂德紅軍遺址彰顯著紅軍精神;知青林傳承著林場老一輩務林人的鍥而不舍、艱苦奮斗精神,繪就了五馬歸槽林場今天的優美畫卷,激勵著一代代青年人。

      近年來,五馬歸槽林場深刻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自身實際優勢,大力推進森林旅游項目。游客服務中心、康養度假酒店、游步道、觀景塔(亭)、綠化景觀、水體景觀、休閑農家莊園等煥然一新,旅游收入持續增加,實現了林場變景區,青山變“金山”。

      幾載耕耘,幾多收獲,五馬歸槽林場實施林場變景區后,先后獲得 “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森林體驗基地”、“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四川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稱號,下一步,五馬歸槽林場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深入推進林場轉型發展,努力建成全國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生態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康養度假區,為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戰略貢獻生態力量。(來源:宣漢縣委宣傳部 圖文/張平 唐豐 張仕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