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數碼相機產品發展的歷史就如同觀看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其中各大廠家的興衰成敗、層出不窮的先進技術、曾經轟動一時的神兵利器、以及眾多鮮為人知的事件無不引人入勝,而作為一名資深的攝影愛好者,這些都是你應該了解的。
1999年:尼康D系列數碼單反降生
1999年5月,尼康發布了其第一臺成熟的DSLR——D1,它擺脫了之前E系列的前衛造型,設計風格回歸到經典的F5機身。這是尼康第一臺成熟的DSLR,也是現今尼康頂級DSLR的原形。
關于D1的各項參數我們在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只是關于D1的傳感器有一個有趣的說法。雖然D1傳感器規格為270萬象素,但其實它的總象素為1080萬,據D1的開發者表示,這是為了滿足傳感器高靈敏度和良好信躁比的特性。實在很難想象,早在1999年尼康就已經可以在1080萬像素的龐大數據流下實現5fps的高速連拍了。
另外,由于尼康D1的傳感器是由攝像機上的傳感器改進而成,因此它采用了NTSC制式的色彩范圍,而由于當時沒有多少數字圖像設備和軟件支持NTSC視頻制式,因此有些用戶會抱怨D1的色彩還原能力不佳。正是由于D1引發的這個問題,人們開始注意到特定的RGB類型對色彩還原的重大影響。
其他重要機型:
富士S1 Pro:在發布自身旗艦單反的同時,尼康也沒有忘記合作伙伴,富士借用尼康的F60機身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臺DSLR——S1 Pro。這款產品除了使富士能夠躋身DSLR娛樂部外,同時也向世人初步展現了Super CCD的魅力。
索尼F505:1999年也是索尼F系列神化開始的時候,F505的機身結構獨樹一幟,它的出現為之后的F505V、熱銷數年的F707、F717以及F828奠定了基礎。
美能達DiMAGE RD-3000:這款相機最獨特的地方是使用了兩片150萬像素的CCD,并利用影響貼合技術(Image Stitching)將整體成像能力變為270萬像素,雖然這種做法頗具創新意義,但卻是美能達面對自身沒有傳感器這一事實的無奈妥協。而之后的事實也證明,這一技術沒有市場,因此很快便被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