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光學防抖DC與第一臺全畫幅DSLR誕生
世界上第一臺135規格的全畫幅數碼單反是由康太時在2000年打造的N-Digital,這臺DSLR以康太時N1為原形,核心是來自飛利浦的629萬像素全畫幅CCD。除了可以使用康太時N系列全部鏡頭外,N-Digital也能夠通過轉接環使用645鏡頭,同時,該機的感光度范圍達到了ISO50-1600,快門速度更達到32-1/8000秒。N-Digital的發布另康太時贏得了業界極高的關注與喝彩,人們紛紛推測康太時將以N-Digital成為數碼時代的新巨人,但誰也沒想到,N-Digital竟成為一個可憐的難產兒。
根據民間的傳言,N-Digital的難產主要是因為那塊飛利浦的全畫幅傳感器,一種說法是該傳感器的良品率太低,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康太時遲遲不敢將N-Digital推向市場;另一種說法是,早期傳感器微透鏡的設計使得全畫幅傳感器周邊的暗角及畫質低下,康太時為此費盡周折。
不管到底是因為什么,總之在N-Digital發布半年之后的2001年2月,康太時就首先宣布將暫停N-Digital的上市計劃,同年11月又第二次宣布N-Digital延期發售,直到2002年5月,N-Digital才正式上市,但此時佳能已經推出了同為600萬像素的EOS D60,而尼康也已經推出了D100,而且僅僅4個月后,佳能的EOS 1Ds以及柯達的DCS-14n便在PhotoKina上正式發布,N-Digital完全喪失了技術優勢與先機,之后業界對N-Digital的評價是“一個昂貴的失敗”。
其他重要機型:
奧林巴斯—C2100UZ:與全畫幅傳感器幾乎同樣重要的事件是光學防抖技術在數碼相機上的應用。2000年6月,奧林巴斯發布了第一臺擁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C2100UZ,這臺相機的鏡頭當中具有類似佳能IS的防抖功能,這是數碼相機產品邁向光學防抖的第一步。
賓得MZ-D(也就是現在所說的K-1):MZ-D與N-Digital命運相近,它是賓得緊隨康太時N-Digital之后發布的全畫幅DSLR,估計是由于碰到了和N-Digital一樣的問題,MZ-D在2001年5月也宣告暫定發售計劃,并且在N-Digital第二次宣布延期上市之前的2001年10月確定終止開發。
佳能EOS D30:這是佳能采用自有CMOS傳感器的DSLR,從此之后,佳能走上了全面自主研發的道路,逐漸與競爭對手拉開了差距。
佳能G1:這臺相機可以被認為是當代高性能便攜DC的鼻祖,G1推出之后,幾乎所有競爭對手的同類機型均以G1作為參照,其經典程度有目共睹。而從G1到G10,G系列也成為除EOS之外佳能最成功的產品。
理光RDC-i700:這是第一臺可以上網的DC,支持當時的日本電信網絡,而且為突出網絡功能還采用了大型3.5英寸觸控式LCD。與這臺相機相比,之后的Wi-Fi以及GPS功能只不過是在技術大環境下作出的應有改進而已。
富士FinePix 40i:這是第一臺具有MP3功能的數碼相機,它的出現為未來數碼相機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的出路——多媒體。
其他重要事件:
徠卡結束了與富士的合作:其實,在于松下合作之前,徠卡在數碼相機領域的合作伙伴是富士,兩者從1998年開始共合作推出了Leica Digilux、Leica Digilux Zoom以及Leica Digilux 4.3三款產品。不過也許是因為徠卡覺得富士的產品風格與自身差異實在太大,因此在2000年推出Digilux 4.3之后便終止了與富士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