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1日起,國內市場上十類共計1800多種電子信息產品必須加貼醒目的環保標志,這是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標識要求》所規定的。
對此,有家電專家昨天表示,新規將給行業企業帶來不小的成本壓力,尤其是此前沒有出口業務的企業,可能將遭遇“轉型”難題。
涉及十類電子信息產品
按照規定,從3月1日起,國內所有進入市場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電子信息產品,必須采用貼標志或寫在產品說明書里的方式,明示產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的名稱、含量、環保使用期限和在廢棄時可否回收利用等信息,消費者在購買時一見標志就能了解全部信息。
據悉,電子信息產品包括的范疇有黑家電、醫療電子設備、家用電子電器等十大類共計1800種產品,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臺式機電腦、家電、DC、DV、MP3、MP4、打印機等,但家電中的空調、洗衣機、冰箱等白色家電因不屬于電子信息產品而不在強制加貼之列。
污染防治與國際接軌
事實上,早在2003年1月歐盟便通過了ROHS指令,即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為此,我國相關部門也于2004年出臺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去年2月28日,信息產業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制定了內容更為細化的“管理辦法”,業內人士稱之為“中國版ROHS”。
國內一家知名家電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本次《辦法》所限制使用有害原材料與歐盟環保指令所禁用的原材料相同,“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在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方面正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成本最高或增10%
創維副總裁趙克俊告訴記者,從工藝角度看,對六項有毒有害物質進行了限定,用替代物質會使成本增加,再加上檢測費用,最高可能使成本提高10%。他認為,提升的成本必定會有一部分體現在市場價格上。
不過,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市場與體改處處長黃建忠則認為,管理辦法出臺,在短期內將會給企業帶來成本增加的壓力,尤其是那些沒有出口業務的企業將遭遇“轉型”難題,但電子信息行業在中國屬于企業過剩的行業,企業在競爭壓力下,會非常慎重地對待產品提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