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直焦法是拍攝日食最常用的方法,因此以此法為例來具體談談在日食不同階段我們應該拍什么及如何拍。
1、在全食前的偏食階段,由于持續時間很長,且和普通的偏食沒有什么區別,因此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調焦。一定要反復、耐心的將焦距調到最好,以免到全食的時候留下遺憾。調焦純粹就是一個經驗活兒,沒什么捷徑可走。太陽上有黑子還好,要是沒有黑子,就只能靠日輪邊緣了。由于陽光太強,在回放時液晶屏可能看不清,因此應提前準備寬大且不透光的外套將自己的頭和相機都罩在下面,這樣才能比較舒服的查看圖像。
2、在食既時,主要的拍攝目標是貝利珠。貝利珠是因為月輪邊緣凹凸不平,凹下去的地方透過來耀眼的陽光形成的視覺現象。拍攝貝利珠意味著全食階段拍攝的開始,因此要提前摘掉濾光片。如果你有精確的預報時間和現場時間,那么在食既前15秒到1分鐘摘掉濾光片是合適的,因為這時日面只剩下很小的一點點,短暫的直射不會對你的相機造成損害。如果你沒有精確的時間,那么在取景器里通過濾光片看到太陽只剩下隱隱約約的一小點的時候就摘掉濾光片吧!
貝利珠的過程非常短暫,而且充滿變化,因此這時最好使用相機的普通連拍功能(高速連拍則大可不必,貝利珠變化還沒那么快,而且此模式會很快將相機內存充滿)。至于曝光參數的調整,由于從你摘掉濾光片到貝利珠發生的時間間隔只有不到一分鐘,這時再來調整相機參數可能會感到手忙腳亂,因此建議你先調好相機參數,再摘掉濾光片。具體參數請參考后圖中的“日食攝影曝光參數表”里針對日珥的參數。
附帶一提,拍攝貝利珠時,就已經可以同時拍下色球層和日珥了
3、全食階段的主要拍攝目標有三個,一是日珥,二是日冕的內冕,三是日冕的外冕。其中內冕亮如滿月,外冕則要暗上將近100倍,而日珥比內冕還要亮一些。本節后面的“日食攝影曝光參數表”出了不同情況下針對這三種目標的曝光參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不過實際拍攝時并不需要嚴格遵照這個曝光表,曝光值增加一些或者減少一些都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另外還要考慮天上的云霧、太陽高度等對光強的影響。另外,由于外冕延伸的范圍可能大大超過一個太陽直徑,為了盡可能多的拍全日冕,應盡量保證太陽在畫面的正中央,并且及時調整相機的角度令日冕的長軸位于畫面的對角線上。
地球照
全食時還有一個好玩項目就是拍攝月面的地球照。全食時在月球的暗面看地球就好像一輪滿月,非常明亮,因此月球的暗面其實會被地球照亮,只不過由于其亮度比之日冕差得太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出來。但是,如果我們比較大的延長曝光時間,就能拍到月球暗面的細節。根據經驗,在f/8的器材下,ISO 1600,1/3秒曝光可以拍到很充分的地球照,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靈活設置曝光參數。
4、生光和復圓過程的拍攝目標,類似食既和前半程偏食,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特別提醒:
1、千萬不要用肉眼或任何光學設備(如望遠鏡等)直視太陽!
2、不能用相機直接拍攝(必須加有專用濾光鏡),以防損傷燒壞相機。
攝影提示:
日食觀測項目 日食觀測的內容非常豐富,僅就一般愛好者力所能及的內容列舉一些在下面。
1、日偏食時測定月球邊緣和太陽兩次接觸的時間(即初虧和復圓)。
2、月球邊緣的觀測。在月球橫過日面時,由于月面的山峰,其邊緣并不是完整的,而是有些很微小的、不規則的突出或凹陷現象。觀測時,可特別留意月球的邊緣,并可用繪圖法記錄下來。
3、日全食時測定月球邊緣和太陽邊緣的四次接觸(即初虧、食既、生光和復圓)的時間。食既的時刻以倍利珠消失的時間為準,而生光則以倍利珠重現的瞬間為準。
4、日冕的觀測。日冕是太陽的外層大氣,溫度高達幾百萬攝氏度,而密度比人類制造的真空還要空,可以說是能看得見的真空,日冕只有日全食時才觀測得到。每次日全食時所見的日冕形狀、大小及結構都不同。在太陽黑子活動活躍期,日冕呈圓盤形;黑子活動衰期,日冕的形狀則不大規則,且沿太陽赤道區可見射光,在兩極附近地區呈扇形的結構物。觀測時,可利用繪圖法記錄下來。
5、氣象變化觀測。日全食時,陽光突然消失,氣溫迅速下降,氣壓和風向都有所變化。可用儀器記錄這些變化。
6、日全食時,可以利用這珍貴的幾十秒,進行彗星、內行星(金星和水星)的搜索。
用相機對日全食的全過程拍攝,每隔一段時間拍攝一張,記錄日全食的全過程;還要對倍利珠、日珥、日冕的進行特寫。能拍 攝到一次日全食照片,將是一個難忘的永久回憶,請記住,未來兩年的日全食可能是幾百年來的少有的幾次,也可能是你一生中能看到的唯一的兩個,可能沒有第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