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漂亮女性一般都比普通員工工資高。倫敦吉爾德霍爾大學研究人員killings指出:長相一般的秘書比起漂亮的秘書,收入要少15%。研究還發現,被認為是缺乏吸引力的男子較英俊的同事少賺15%;姿色較差的女子亦較美麗的同事少賺11%。肥胖對男性的薪酬沒有影響,但女性卻因肥胖受損失,所得報酬較減肥的同事少5%。該研究訪問了1.1萬人,年齡為33歲左右。
最近,我在翻閱《女友》雜志時,又看到了一則歧視女性的廣告。飾品品牌COOKAKA酷咔咔在《女友校園》雜志上登了一則廣告。但這廣告卻規定了觀看此廣告人員的要求,指明“非財貌雙全,目光止步”。此說法被很多人認為是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是歧視女性的一種說法,他們認為COOKAKA酷咔咔此廣告語的意思是COOKAKA酷咔咔的加盟商和消費者是有財有貌的人。這也顯示了飾品企業對職場女性的外貌歧視。
三、心理歧視
當然女性歧視也不能排除女性職場人士的主觀意識。很多女性在潛意識中把自己定位為“性別弱勢群體”,由于有這樣的主觀意識存在,使她們在職場中可能變得比較敏感,容易強化那些原本并非是不公平待遇的現象。比如,女員工看到男同事跟老板一起抽煙聊天,走得近,就覺得老板一定偏心男員工。另有一些女性在潛意識里認為,既然我們是弱勢群體,當然就該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可在今天競爭激烈的職場上,誰會無緣無故地特別照顧別人呢?有些時候,其實女性只是沒有受到特別的照顧,但并不意味著就受到了歧視。
這個差別的確很有趣,出現這樣的差異原因很多。如果我們研究一下職場男女的心理,就不難發現,女性說自己的職場地位,通常是與男性現在的地位相比較;而男性卻總是與自身過去的地位來相比。大多數女性認為:與男性相比,自身在職場上還是處于弱勢,某些方面只是做到了表面的公平;而男性卻發現:過去很多男性統治的領域開始出現了女性,他們于是認為女性在職場的地位有了較大提升,而男性的地位反而下降了。
另外,男性所背負的“社會期望”較高,也就是說社會給男性施加的壓力大,導致男性也把此標準內化,要求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有房有車,讓妻兒生活得有一定質量,必須在工作中處于強勢,否則就會被認為不優秀;相比之下,社會對女性并沒有這樣的期望。
在這種情況下,男性的自我要求自然較高,分配在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更多,客觀上造成了很多領域男性的發展優于女性。對此,男性認為理所當然,而女性呢,卻覺著自己沒能得到公平待遇。
四、能力歧視
在職場中,女性的能力往往會受到懷疑,很多人認為女性的工作能力不如男性。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但又根據其各自的生活層次、教育背景的不同被分為各不相同的社會群體。我的觀點是,不同的人在職場中的發展、境遇不能一概以性別而論。假如我們留心一下便會發現,女性在很多職業領域的發展比男性要好,譬如在基礎教育、幼教、部分行業的銷售、護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