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謝夢
從“要想富,教奧數,三月賺下房首付”,全民哄抬奧數價碼;到成都市教育部門一聲吼:成都市將用一年時間,分批分類、徹底整治“奧數難題”。到底是什么讓奧數從涂脂抹粉的尤物變成“過街老鼠”,其中耐人尋味。
要研究一個現象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不妨從細節琢磨開來。就在一個多月前,某單位內部刊物曾專門做了一期“家有考生”專題。眾所周知,作為鼓舞士氣、聯絡感情的內部刊物,走到最后絕對是進入表揚與自我表揚,吹捧與互相吹捧的固定氣場。而那一期刊物,在一如既往的和諧中,卻飆出了凜冽殺氣,讓人不寒而栗。滿篇滿紙的“作戰計劃”,足以讓單身人士暗自下了“斷子絕孫”的念頭。與此同時,幾個剛剛成功當媽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發現了很喜劇的戰果——幾乎所有
“成功”(單指成績)的娃娃,都戴了副比酒瓶底都還厚,圈圈都還多的眼鏡,小鼻子都要被壓塌了。要知道,這是一家新聞單位的內部刊物啊!而這些可憐的小考生背后,那些斗志高昂的家長中,就包括曾從事過教育新聞報道的人士。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云曉說:“奧數是一個讓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證明自己是傻瓜的課程。”當課程成為升學工具后,就成了家長折磨大多數孩子的手段,甚至變成不讀奧數就感到可恥的妖魔化地步。雖然教育界一直在“剿滅”奧數,從名校招生不得以各種競賽為依據,到公辦學校免試入學。但為何“奧數”尾大不掉呢?歸根結底,是優質教育資源太少。如果到處都是到達光明彼岸的康莊大道,誰還要去擠這獨木橋?
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新書《中國大趨勢》中分析,西方是一個說教型社會,而中國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可不是嗎?全民學奧數,6個月大的嬰兒上英語班、學100以內的加減乘除……這些特色現象不讓老外得出這個結論,那才真是奇了怪了。
套用葛優的話,除了結婚生子,誰都希望不勞而獲。那么,為何要削尖了腦袋,視死如歸地去為分數而勞神費力呢?說到底,這一切只反映了我們基礎教育的薄弱。神化某些“工具”,放大某些課程的功效,只因為從農業社會直接進入市場經濟的中國家長們,只會“以物易物”去得到那些太難得到的東西。如能多點公平教育,讓家長沒了功利心,奧數根本不用干掉,直接餓都會被餓死了,不信,問問那些每年在奧數比賽中敗給中國學生的老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