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信良
大學之大,應該擺得下一張偏才怪才的書桌。但教育積弊之深,又很難容下偏、怪之才。上月底,北京大學“曬”了中學校長推薦的90名學生名單。這份名單里的學生,卻被許多人戲稱為“好好學生”,因為鮮有明顯的偏才怪才,大多是“全才”。一則校長們為規避爭端,二則北大只降30分錄取,真要是“偏才”,推薦了也是白浪費名額。
大概是看到了北大推出的校長推薦制的弊端,四川大學近日公布的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中,特別規定:參加自主招生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如果成績不特別拔尖,但在某一學科領域有特殊興趣、愛好和特殊專長、潛質并在某一學科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有一定獨到見解的“奇才”、“偏才”和“怪才”,也可報名,但必須提交中學校長的親筆推薦信。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能夠不屈服于高考指揮棒淫威,頑強地保持自己的個性,不“全面”發展的學生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而又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出特異才能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有一幅漫畫,對此作了最好的概括:一個教室里,學生來上學的時候,有方形頭,有圓形頭,有三角形頭,但等到幾年后離開教室,都變成了圓形的頭。學生原本鮮活的個性,都在應試教育標準化的訓練下,磨蝕得很光滑,彼此很一致了。學生原本各異的才能潛質,也都在對分數的追逐中喪失殆盡。因此,在此背景下而能“偏才”“怪才”獨具的學生,大多是真“偏”真“怪”而真有“才”的。川大如果真的能夠因為它的優惠政策而把各地的大“偏”大“怪”之才搜入囊中,說不定還真能培養出幾個大才大師呢。
當然,如果其他高校群起仿效,那就會造成另外一種故意把“圓形頭”削砍成“三角形頭”的不良傾向。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的前提下,可能有的家長或考生會故意“扭偏”“扭怪”。但在現今學生普遍缺乏鮮明個性、學生的潛能普遍受到壓抑的教育生態中,哪怕真的有點矯枉過正,也是利大于弊的。
其實,既然是“才”,是社會需要的“才”,原本沒有偏不偏、怪不怪的。說“偏”說“怪”的語境,大概就是我們的絕大多數學生的創造能力喪失了。而川大的劍走“偏”鋒、拳使“怪”招,應該也是因為真正的人才太缺乏而使出的無奈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