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健
據媒體報道,廣州市2010年普通高考報名結束。至報名截止時,廣州2010年高考報名總人數為59591人,未確認的有214人。這個數字比去年的6.5萬人減少5000人,這也是廣州高考人數多年來首次下降。
在我看來,高考人數下降的原因首先是因為適齡考生的總體人數在下降。2008年之后十年時間,應屆高中畢業生人數及參加高考人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現在報名參加高考的應屆考生大多數是“90后”,他們出生在中國第三個生育高峰之后,絕對人數少了。
其次是因為高校擴招后,讀書成本大增的同時,就業情況則每況愈下。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逐年攀升的學費成了很多家庭的“抽水機”,抽干了多年的家庭積蓄。而且如此大的投入并不能保證將來有相應產出。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大學畢業是包分配工作的,就是說進了大學門,就抱上了“鐵飯碗”。這么多年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遠遠跟不上社會的變革,這種嚴重滯后的情況導致大學生進入工作單位后無法很快適應工作,好多大學生還必須再次進行就業培訓,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尤其是去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的就業神話破滅,高中畢業生通過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動搖,部分學生就轉變觀念,甚至不參加高考。與此同時,一些技校生和職校生因為掌握了一門技術,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并且因為起點低,對工作和工資待遇要求比大學生都要低,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就業情況反而比大學生要好得多。這種情況使得不少父母和高中生的成才觀、就業觀發生了改變,不再唯上大學是從。
事實上,高考報名人數的減少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能壓迫中國高等教育,使之為生存不得不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且可以使中國的高等教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這對于增加人們對高校的選擇余地,增強高校競爭從而提高高校教學質量,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