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型
代表人物:鄧亞萍
項目:乒乓球
清華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單看鄧亞萍的求學履歷,就沒有人敢小瞧她的英語水平。
1993年中國第一次申辦奧運會,當時還是乒乓球現役運動員的鄧亞萍自稱是靠死記硬背才參與了運動員代表陳述的工作。而在第二次申辦奧運會時,鄧亞萍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鄧亞萍表示自己在上學時,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能有如此的刻苦勁,一口流利的倫敦腔從她嘴里蹦出來自然不是什么難事。
短評
學以致用 交流為本
早知道體育總局的各個訓練隊都有自己的文化課,而英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隊員們都知道,學好英語也是運動員完善自我的一門重要的課程。
無論是哪項運動,想要出成績,必須要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先進選手交流經驗。而這時,會一門外語就顯得格外重要。中國足壇的孫吉孫祥兄弟前些日子到荷蘭試訓,雖然沒有能夠如期留下,但他們出色的英語水平已經讓老外刮目相看,“沒有語言交流就沒有技戰術的配合。”吉祥兄弟對此深有感觸。
其實,不光足球項目,任何一個體育項目都需要和世界先進經驗來融合。這時,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更需要運動員們能夠憑借自身的能力來理解、來領悟。
當然,與普通人相比,整日拼命流汗的運動員,學習外語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大家也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和寬容。
明星自己的解釋
鄧亞萍:
“我不見得比別人聰明,但我舍得下工夫。學英語重要的是膽子大,敢講,不怕出丑,也不怕說錯。”
周萌萌:
“我是學習外語專業的,英語口語很好,隊員們有事也會請我做翻譯,也經常接觸一些國外選手,也許幾年后,嫁給老外也不稀奇,不過要看緣分。”
王海濱:
“我們的運動員有時候能用法語在場上跟裁判示意一下,就很可能改變比賽的進程。在這之前,由于語言不通,我們總是吃這樣或那樣的虧。”
姚明:
“英語這東西吧,用到后來感覺挺有意思的。學習一些新的東西,多用用,挺好玩的。”
范志毅:
“語言也是中國球員走向海外必須要過的一關,否則你會吃很多啞巴虧。在球隊內部,語言不通會影響你和隊友、教練的交流,在球場上,不會講英語也會造成你和裁判發生誤會。”
馬曉旭:
“學習英語對于我來說確實是一件很渴望的事情,但現在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充電。我一定會在今后的日子里好好補課,有朝一日到國際足聯的盛典上領獎就可以口若懸河了。”
丁俊暉:
“我跟他們一起打球就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和語言我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