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行業】
{行業與專業解碼}
和鋼鐵、汽車、石化等產業相比,有色金屬產業是一個相對比較小的產業,似乎也沒那么“親民”。多數人記憶中的有色金屬也許還就是多年前在課本上苦苦記憶的一些生僻字,比如釹、鎳、銻、鎂、鈦、鉭……但是,有色金屬的重要性與戰略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作為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在電力、交通、建筑、機械、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都有它的身影。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國。高校里與有色金屬行業聯系最緊密的就是材料類專業了,如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稀土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另外,地礦類、機械類專業也和有色金屬產業密切相關。
{機遇看點}
“現階段,有色金屬產業在我國實現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沒有改變,作為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關鍵支撐材料的地位沒有改變,產業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因此,通過制定和實施《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采取綜合措施,穩定國內市場,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客觀上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抓住當前國際資源價格下跌的時機,引導企業‘走出去’,獲取境外礦產資源,力爭在下一輪經濟周期贏得主動權。這對促進有色金屬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熊必琳
由于有色金屬產業具有資源的全球配置和產品價格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的特點,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其損失甚至高于其他很多行業。由于市場消費疲軟,價格大幅下跌,全行業存在諸多困難。盡管普遍遇到困難,但產業總體是健康發展的,其地位和作用沒有改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未發生偏移。同時,隨著危機必然帶來的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和重組,很多發展機遇已經悄然出現。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仍是個有發展前途的產業。
以稀土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培養稀土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稀土材料開發與應用、稀土冶金與分析、稀土采礦及礦物加工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管理與經營、工程設計、生產的高級專門人才。我國稀土礦藏資源豐富,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有“21世紀的新材料寶庫”之稱。稀土除在鋼鐵行業廣泛應用外,與高新技術產業關聯度密切,產品市場全球化特點突出,其后續產業鏈的發展空間也十分廣闊,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如開設這一專業的內蒙古科技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稀土專業得到快速發展,當然該專業歷屆畢業生均被相關企業“搶購”一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將該專業定位為未來五年的十大熱門專業之一。
【船舶工業】
{行業與專業解碼}
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在國民經濟122個產業部門中,船舶工業需要其中98個部門為其提供各種原材料和配套產品,關聯面超過80%,其中尤以機械、冶金、電子等行業最為密切。
高校設置的本科專業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為行業主打專業,像輪機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機械類、儀器儀表類、電氣信息類等專業也都與之密切相關。因為船舶行業是個技術密集型行業,不但需要高層次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還需要大量一線技術工人。所以,高職高專的學生(如船舶檢驗、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也可以在此一展身手。
{機遇看點}
2008年,我國造船完工量首次超過日本,占世界市場份額提高到29.5%,躍居世界第二名。據統計,每增加一個船廠勞動力大約可帶動上游產業多吸納2.26個勞動力。近五年來,我國船舶工業產值年均增速高達37%,明顯快于全國工業產值年均27%的增長速度。
2008年全國造船完工量288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2.2%,占世界市場份額由2007年的22.9%提高到29.5%;新接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分別為5818萬載重噸和2046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的37.7%和35.5%。也就是說,全世界三成船舶由中國制造。
船舶工業在我國重工業中乃重中之“重”,到2015年,我國將以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出現于世,要達到這一宏偉目標,我國船舶工業必須要有跨越式的發展,而要做到這一步關鍵是人才。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可簽約到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單位、海事局、國內外船級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單位、高等院校、船舶運輸管理、船舶貿易與經營、海關、海上保險和海事仲裁等部門,從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研究、制造、檢驗、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業和信息產業有關單位就業。此外,還可爭取留學資格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挪威、德國、日本等國深造。當然,也可以報考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從教育部的統計看,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在2004~2007年的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但我們也看到一個現象:造船企業人才流動與流失的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高層次管理人才、設計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的流失更為嚴重。就大學畢業生來說,收入不高是大學生不愿從事船舶制造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部分全資國有造船企業的收入跟外資船企和其他行業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一些大學生認為,船舶工業屬傳統制造業,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個人事業發展空間不大,這些因素也影響了大學生對船舶工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