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考研學生的采訪來看,考生們的生存狀態千差萬別,但都是苦中有樂、苦中有趣。有些考生還提出了自己的特色復習方案,希望得到學長和老師的評價與建議,也希望與廣大研友一起分享。
案例1:廢寢忘食型
小張是一所二類本科院校的大四學生,他從暑假就開始進行考研復習,他的目標是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談到目前沖刺階段的生活,小張簡單地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廢寢忘食”。小張坦言:“現在確實很緊張,競爭這么激烈,我生怕浪費了時間,就連吃飯時都不忘在心里溫習一些知識點,做夢也是在做題。”現在,小張每天6點就起床,一直看書到晚上自習室熄燈才回寢室休息。“我打算在最后一個月把以前的筆記多看幾次,鞏固復習成果,爭取做到萬無一失。”
小張介紹,在他們這樣的普通院校里,敢于挑戰一流大學研究生院的考生并不多,但是那些下定決心的人,都會像他一樣,制定長期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做準備。在沖刺階段,他們更是不敢有絲毫松懈,全身心專注于考研。
點評:“廢寢忘食”是考生臨考前最常見的一種生存狀態,這種空前的緊張感能讓人產生巨大的動力,同時也會給人以巨大的壓力。有一部分人能夠頂住壓力,奮勇前進,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甚至能掃清前幾輪復習留下的死角,突破平時無法解決的難點。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堪忍受這種狀態,產生力不從心的挫敗感,甚至想要放棄;或者出現身體不適,影響到沖刺與考試。
有過成功跨考經驗的研究生小劉指出:“廢寢忘食是對沖刺狀態的夸張概括,在沖刺階段達到這種狀態正說明我們對考試的重視與投入。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如果真的睡不好覺、吃不下飯,考試的結果可想而知。科學的方法是,在投入全部精力去復習的同時,也要注意規范作息時間,增強營養,并且找到排解壓力的好辦法,比如在需要調節的時候去打打球、散散步、聽聽歌。”
案例2:以逸待勞型
華中師范大學的小英2個月前得知自己保研失利后,才開始進行考研復習。在采訪中,小英的舍友說:“他整天不緊不慢,晚上不熬夜、早晨睡懶覺、中午還午休,去自習室通常只拿一本書,還經常上網。我們都為他著急,他是不是要放棄了?”
面對舍友的疑問,小英透露了自己的沖刺主張:“我考研起步比別人晚,但是對自己的基礎很有信心!我學習講求效率,安排也很簡單:上午看政治,下午看英語,晚上看專業課。另外,我每周的復習都是有重點的,完成一個重點再進行下一個,對時間的要求也不多。還有,我不只是在看書的時候才復習,即使走在路上,我也會想想剛看過的知識點和下一步的復習計劃。武漢的冬天太冷,早起復習效果不一定好,我喜歡躺在床上回想昨天看過的東西,或者構思一篇英語作文或者專業課論述題。我每周還會上兩次網,去考研論壇下載考研輔導講座,看一看最新的消息,琢磨考研命題的規律。”
點評:有句俗話:“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像小英這樣的沖刺狀態,可以用“以逸待勞”來概括。在我們身邊,這樣的考生其實也不在少數。
與小英有著類似經歷的研究生小王說:“小英在大戰之前仍然這樣鎮定從容,讓人佩服。他的復習有著極強的計劃性與針對性,學習效率很高,他還在琢磨考研套路上花了很大精力,這些都是短期沖刺的有效辦法。但是,“以逸待勞”的沖刺方法并非人人適用,只有那些心理素質強、基本功扎實、對自己的考研結果很有把握的考生才敢于嘗試這種方法,否則一旦松懈下來,心態就疲軟了,復習效率也會下降,就找不到沖刺復習的感覺了。”
案例3:團隊作戰型
東北某大學的王晶、路路和小力是因為考研才成為好朋友的。他們每天清晨6點在宿舍樓前集合,吃完早餐后一起去圖書館門前排隊等候開館,然后一起復習到自習室熄燈才回宿舍。每天下午,他們還會抽出一到兩個小時,進行互動學習,一同討論疑難問題。王晶說:“我很喜歡一問一答的互動復習方法,在問答中我們既能增強記憶,又能放松身心,休息與學習兩不誤。”路路說:“我的基礎弱一點,如果不是一路上有好朋友的鼓勵,也許無法堅持到現在。我不僅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友誼。”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大多數考研人都自發形成了一個小團隊,他們是同一個年級同一個專業的一群人,他們的考研目標相近,作息時間相似,每天在同一個自習室學習,經常互相交流考研經驗;他們還結伴去郊游、看電影。談起這個小團隊,他們都很驕傲;問到考研的結果,他們樂觀、自信。
點評:在沖刺階段采取“團隊作戰”的方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心理學博士林老師認為,積極進取的考研小團隊可以給每個成員良性的群體影響,敦促大家朝著同樣的目標有節奏地前進。群體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個人的孤獨感和焦慮感,能有效地預防個體出現懶惰和放棄的情況。
在對考研成功者的采訪中,我們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考研沖刺時都有團隊作戰的經歷,這些小團隊有的形成于班級同學之間,有的形成于長期在同一自習室復習的陌生研友中間,有的則形成于網絡的考研博客中間。這些考研小團隊有的聯系非常緊密、人員固定,有的組織比較松散、人員不定;但是小團隊都具有很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于小團隊中的考研人來說,這是他們堅持到底、不斷獲得動力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