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對自己的工作和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每行每業都離不開工匠精神。放到教育行業,師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樣熱愛自己的事業,細心雕琢,以對待孤品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第3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新浪四川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師匠精神,走近一批優秀的教師,了解他們在日常教學中的創新與思考,故事與啟迪,風格與魅力。
創造教學神話 全班7人上清北線 班平均分高達626分
2017年秋季的開學典禮上,棠湖中學校長劉凱用“可怕”二字形容棠中2017年的高考成績,而張勇老師所帶領的班級就是“可怕”中的“可怕”:全班45人,全部上重本,600分以上41人,全區理科前10名中,6人出自這個班,班平均分高達626分,其中7人上了清華北大的錄取線,2人填報了清華北大被錄取。
雖然高考已經過去了幾個月,但說起學生們的成績,張勇老師還是記憶猶新。作為這樣一個牛班的班主任,張勇并不是想象中的嚴師,他與學生關系親密,甚至是無話不說,私下里學生都親切地叫他“老張”。
“以前學生們叫我勇哥、現在突然開始叫老張了,有次學生叫我張老師,結果大家都沒反應過來張老師是誰,但是課堂上,我們還是嚴肅的,同學們都會規規矩矩地叫我張老師。”
從“勇哥”到“老張”的變化,是張勇走過的10年教師生涯。2007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張勇就來到棠湖中學,今年已是他任教的第10年,回顧這十年,他已經教了近500名學生。
剛進校時排名全校480名的劉可,在張勇的班上實現了逆襲,高考以678的高分,成為全區第三名,進入了浙江大學。清華、北大、首都醫科大、中國政法、川大、電子科大、南開……這些名校學子,都曾是他的學生之一。
其實成為老師,對于張勇來說還是有些意外。2003年正是張勇高考的那一年,同樣也是高考史上最難的一年,當年重點線才488分。估分填志愿的情況下,張勇出于保守填了北師大的提前批,其實最后成績出來,他是全仁壽縣第一名,早已經超過了清華北大的錄取線。但是張勇說并不后悔,因為喜歡數學,成為數學老師,又可以教出這么多優秀的學生,尤其是看到學生成才,覺得非常滿足。
與學生“半師半友”,他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也是迷茫之中的引路人
曾獲得過全國賽課一等獎,雙流區優秀青年教師等等殊榮,足見其在教學工作中的優秀。張勇的教學方式,是喜歡啟發學生,從來不會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己研究,自己發現,自己得出結論。
不僅在教學上有一套,和學生相處,張勇也是得心應手,曾連續三屆獲得棠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他用“半師半友”來形容與學生的關系。對學生來說,他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也是迷茫之中的引路人。
作為班主任,張勇總會面對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從南充到成都上學的鐘明慧,因為家庭、學習、人際關系的問題,情緒非常不穩定,找張勇哭過很多次,在他一次次的開導下,逐漸找回了正軌。在寫給張老師的信中,這個女孩說:“當時我在成都,人生地不熟,除了你,我找不到人了,你算是我當時唯一的支撐。”
張勇的凳子上放著一個卡通靠墊,是學生王兆悅的媽媽親手繡的。因為填志愿失誤,王兆悅沒有能讀上大學只能復讀,當時心態非常崩潰和低落,也是在張勇的鼓勵、其他學科老師一起關心下,恢復心態,最終考到了北京理工大學。王媽媽說:“真心謝謝張老師這一年的付出,去年孩子什么都不懂,走了彎路,今年您什么都給她們講,太為孩子負責任了。”
“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意味著付出,當今社會對于教師總有一種誤解,以為老師很輕松,其實我們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這樣長的工作時間里,不僅要上課,還要和學生談心交流、和家長溝通,有時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
雖然艱辛,但是張勇也從學生那里收獲到了滿滿的幸福感。每年的教師節,早上一醒來,張勇手機里就會收到幾十條祝福短信,“這個時候,我真的覺得做老師是值得的。”
而最讓他記憶最深刻的,是女兒出生前的那個教師節。學生們送給他一個筆記本,里面寫滿了對女兒的祝福,還幫即將出生的孩子取名字,如果是男孩兒應該叫什么,女孩兒應該叫什么。
去年的教師節,兩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看望他,默默地坐在教室后面聽了他的一節課,還特意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寫了一首詩給他。而詩中所寫的,也許就是對教師這個職業最好的詮釋——“臘九數寒,酷暑三九,農者不耕,漁者輟行,唯有師者獨耐寒暑,筆耕不倦;古有孔丘師三千,今有師者數百人;衣食住行,唯恐不周,學習之教,唯恐不明,思想之深,唯恐不邃……”
全省選課走班第一批“吃螃蟹”的教師,從懷疑到堅定不移
2016年棠湖中學開全省先河,開始試點選課走班,在全川引起了轟動,有人質疑、有人觀望。經歷了一年多時間,棠湖中學2018屆學生、老師用成績,為這場歷史性的變革正名。
2018屆高三零診,用棠中校長劉凱的話來說是“近十年來最豐碩的成果。”全區文科前10名,棠中有5人;全區理科前10名,棠中占6人。文科高線(重本)上線210人,理科高線上線583人,上線人數占總人數的79.12%。
李建軍就是創造這“最豐碩的成果”的老師之一,作為選課走班第一批老師,他起初對于選課走班也是質疑的。李建軍回憶說,最早知道棠中要進行選課走班試點是在2014年年底,剛開始覺得這不過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改革,也沒有詳細去了解過這種教育模式,所以一直是一種懷疑的態度。
到2015年年末也就是即將在高一進行選課走班試點的那一個寒假,所有高一年級的老師進行集中培訓、學習。在試點的第一學期,最大的難題出現在選課系統上,負責設計的公司在開學前撒手不干了,于是老師們臨危受命,用人工補救,熬夜將1千多名學生的課表排出來。選課走班,就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開始了。
“摸著石頭過河”棠湖中學教導主任朱元根用這句話來形容這次試點,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誰也不知道結果將會怎樣,處處都有質疑的聲音,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家長,“把我們孩子當成小白鼠”,這是當時負責與家長溝通的李建軍聽過最多的話,一一向家長講解,也讓他在其中逐漸了解選課走班,從懷疑走向堅定不移。
選課走班的開端并不完美,全體高一老師只能頂住壓力,加倍努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績,因為背后有太多雙眼睛在盯著這場變革。“工作強度比帶高三還要累”,因為走班,學生分散開了,李建軍只能在自習的時間一間教室一間教室地看,看到有自己的學生,就叫出來交流一下,問一問學習情況。
“選課走班對于我來說其實是有點惶恐的,因為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所以害怕他們不選我,不喜歡我,壓力比以前大了,只能不斷提升自己,每天我都要反思,自己的課對學生有沒有吸引力?亮點在哪里?不斷反省自己。”
對學生同樣也有壓力,因為選課是雙向選擇,老師也可以選學生,于是每到選課的時候,老師們都會收到學生的“表白信”。李建軍就收到過一個叫做劉楊龍鳳的孩子發來的自我介紹短信,希望李建軍“一定要選我,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為了爭取到自己喜歡的老師,學生們開始自覺遵守紀律,努力學習。以前認為是成績不好、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現在好像都改變了,其實就是因為找到了喜歡的老師,所以愿意聽這個老師的話。”
漸漸地選課走班成果凸顯了出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學生們的成績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讓老師們松了一口氣,同時也對選課走班更加有信心。今年高三零診成績的公布,更是讓2018屆全體老師喜出望外,李建軍說:“做夢也沒有想到成績會這么好,我們理科剛開始的目標是上高線300多人,沒想到最后竟然有500多人。”
不想培養學習上的絕頂高手,只想讓學生高興地學習
從2003年畢業,李建軍就來到棠中擔任物理老師,如今已是第14個年頭。“不想培養學習上的絕頂高手,只想讓學生高興地學習”這個教育理念一直沒變過,這也讓他收獲了一眾學生的喜愛。
他從來不給學生很大的壓力,但學生反而會自覺地去學習。這學期剛結束的月考,成績一出來就有2 個學生來找到李建軍,說自己這次物理考得不好,希望李老師懲罰她們,但是李建軍卻反過來寬慰兩個學生。“你給學生寬松和自主,她們反而會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內疚,自己也就知道要好好學習,比說教再多更有用。”
讓李建軍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來自邛崍的學生,名字叫瞿迪,但他一直親切地叫這個學生“邛崍妹兒”。這個孩子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愛寫作、愛表演。一直在努力學習,但是成績一直上不去,找到作為班主任的李建軍哭訴,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李建問她以后究竟想學什么?瞿迪說想學表演,但是自己太害羞了。于是李建軍就給了她一個任務,班里的一切文娛活動都由她負責,被任命為“超級文娛委員”。漸漸地瞿迪在班級活動中找到了成就感,原先由于成績而產生的自卑沒有了,學習成績反而有了提升。在進入大學后僅2個月,瞿迪就成為了系主席,之后還被派往國家會議中心實習,負責一帶一路會場布置。雖然已經畢業多年,但瞿迪還是經常寫文章回憶起李老師——“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李老師讓我活出了自我。”
在學生心目中是好老師,但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李建軍卻說自己照顧不好孩子。“教師這個行業,越對工作負責,就越虧欠家庭。”早出晚歸,只有周末或者中午抽空回家看一眼,“平時在家也不敢做個嚴父,不然孩子就徹底不理我了。”
李建軍說,不僅是他,棠中的很多老師都是這樣,有時工作忙起來,只能把孩子帶到辦公室讓他自己玩。
“說起工作、家庭,我們也經常會發發牢騷,抱怨幾句,但是一工作起來,一面對學生,我們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