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對自己的工作和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每行每業都離不開工匠精神。放到教育行業,師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樣熱愛自己的事業,細心雕琢,以對待孤品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第3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新浪四川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師匠精神,走近一批優秀的教師,了解他們在日常教學中的創新與思考,故事與啟迪,風格與魅力。

  陸坤:因為熱愛 所以幸福

  “我的愛好是畫畫,工作之余我會放著音樂創作油畫。

  我的幸福感來自于每天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愛的。

  我最享受的是在教學中與學生在課堂上靈感的碰撞,與學生一起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

  在與美術教師陸坤的對話過程中,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工作、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說,因為熱愛,覺得每一個孩子都天真可愛,每一天的工作都充實而精彩,因而也是幸福的。

  “希望我的付出能讓孩子們擁有美好的明天”

  陸坤真正喜歡上教師這個職業是因為一次難忘的支教經歷。

  2008年9月,還在上大三的陸坤報名參加了為期半年的大學生頂崗支教計劃,穿過一個個貧困的小村莊,來到了偏遠的巴中市恩陽鎮支教。

  即將面對未知的環境,盡管在去之前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但眼前的一切還是讓陸坤震驚了:一所初中學校,30年前修建的破舊的磚瓦房是學生們學習與生活的地方,一間旱廁,一塊灰塵漫天的操場,一棟擠滿學生的宿舍樓,與城市的學校形成強烈的對比。

  “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且家庭貧困,但一切生活中的困苦絲毫沒有影響到孩子們積極求學,樂觀向上的態度。”陸坤被孩子們深深地打動了,“正是他們的一張張笑臉感染著我,讓我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去,也更加堅定了我想將自己所學,傳遞給他們,讓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這次支教經歷讓我堅定了從教的想法,希望我的一點點付出能讓孩子們擁有更美好的明天。”陸坤說。

  終于,在2009年大學畢業后,陸坤如愿走上了三尺講臺。

  “原來,我不夠了解我的學生”

  剛任教不久,因為還不具備有效的教學策略,陸坤吃了不少苦頭。

  一次,遇到一個比較調皮的班級,陸坤在課堂上不知如何引導學生,以至于連課堂活動都無法開展下去。課后,感覺無奈又無助的陸坤躲到辦公室偷偷抹眼淚。正當她一抬頭,意外地看見一群調皮的學生站到自己的面前,并齊聲說了“對不起”,這時,她才意識到:原來我不夠了解學生。

  這次經歷后,陸坤只要接觸新班級,都會利用課余時間走進班集體中,融入到他們的活動中,與學生交流,和他們打成一片。漸漸地,她與學生之間沒有了隔閡,融洽的師生關系促使課堂變得井然有序。

  在快速成長的路上,陸坤走過艱辛,也收獲幸福。“一次次加班修改課例,一次次的聽課評課、找軟件、尋資源,都有一群好伙伴不求回報的付出與參與,甚至有同事熬到晚上11點走出學校大門雖然疲憊卻還開心的道別,他們不上公開課卻一個個緊張無比……”陸坤說,榮譽的背后離不開同事們的幫助與支持,我很慶幸能夠身處這樣的團隊中,正是我們的團結讓我有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戰。

  “創新教學是激發課堂活力的有效方式”

  好不容易適應了教學生活,步入了正軌,沒過多久,又一次挑戰擺在了陸坤面前。

  工作的第四年,重復的工作讓陸坤一度迷失了方向,越拉越多的問題浮現在腦海,她開始變得彷徨、焦慮。

  然而,陸坤并沒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尋找突破方向,以打破職業的瓶頸期。終于,她通過運用新的教育技術手段、融入互聯網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學生越來越喜歡上了她的課堂,和孩子們一起參與課堂也讓她信心倍增。

  嘗到創新教學的甜頭后,陸坤重拾了從教的激情和熱愛,反過來也促使她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2016年,她創立了“棕北中學西區藝術在線教育空間”,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找資料、與同學交流,老師也可以實時答疑解惑。這一舉措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從而提升了學習質量。

  此外,她還開設了世界博物館板塊,在課堂上帶著學生登錄全國各地博物館網站在線參觀、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開闊孩子們的眼界,提高孩子們的藝術修養與品味。“創新教學是激發課堂活力的有效方式。”陸坤說,創新教學不僅更好的適應了課堂需要,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李青霞:做一位永遠在路上的老師

  曾經夢想當編劇的李青霞,畢業后卻心不甘情不愿的成為了一名教師,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的事情越多,如今的她不僅喜歡上了這份工作,還十分享受著工作帶給自己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過程,還因為一種存在感,因為被孩子們需要,被家長們需要。

  對于未來,李青霞并沒有遠大的目標,她只是希望能夠把所有的熱愛都付諸到工作中去。“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一位名師,只想成為一位永遠‘在路上’的老師,只因為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對孩子們的愛,一種單純的愛。” 李青霞說。

  從心不甘情不愿到熱衷教育事業

  2010年畢業那會兒,未考上理想大學的研究生,李青霞帶著一顆心不甘情不愿的心踏入教師行業,在那之前,她并非那么熱愛這份職業,有過疑惑也有抱怨。但這種疑惑與抱怨因為工作第一年的一個孩子寫的一張小紙條而消失。

  小梅是一個父母離異,有點迷失的女孩子,她會在中午偷跑出學校買酒喝,會跟后媽各種敵對,甚至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了解到小梅的情況后,李青霞認為她只是覺得被世界遺棄,最需要的是外界的關懷。

  之后,通過與小梅長達兩個月的交流后,李青霞期待的事發生了:小梅愿意向自己敞開心扉,并在行為上有所好轉。后來,李青霞答應送小梅一份自己想要的禮物,但她沒有接受,反而送了自己一個蘋果,并留下一張紙條:老師,真心謝謝,我不要您的禮物,希望您接受我小小的謝意。

  經過這件事后,李青霞更加的愛孩子們,盡全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謝孩子們讓我更少地接觸社會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更多地看到這個世界如同孩子一樣純真美好的一面;也是他們,讓我變得更青春、更有活力。”李青霞說。

  始終保持永遠學習的狀態

  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李青霞越發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于是考取了四川師范大學語文教學專業的在職研究生。同年,她還參加武侯區組織的“優秀學科教師”培養的選拔賽,經過兩年的學習,在教學上有了很大長進。

  時隔不久,李青霞又經過層層篩選,成為“李鎮西博士工作站”里的第一批研修員中的一員。在兩年時間里,她有幸近距離聽了流沙河、黃全愈、楊東平等多位專家的講座,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孩子的學習不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準備,在他們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該是幸福的生活。”李青霞說,在“新教育”的指引下,自己試著締造屬于我和孩子們的完美教室,試著構筑我們的理想課堂。“雖然現在我做得并不完美,也不夠理想,但我相信,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好。”

  如今,在講臺上走過了七個春秋的李青霞認為,無論處于哪個年齡階段,在教師這個崗位上,都應該保持永遠學習的狀態。”

  在經歷中成長,在感動中奮發

  “教書育人這個職業,需要我們付出很多汗水,甚至還夾雜些許淚水,但卻能收獲一份份充實、沉甸甸的情感。”回顧過往的經歷,李青霞頗為感慨地說。

  至今,她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參加一次賽課的經歷。那時候,經驗不足的李青霞連區上比賽都沒參加過,卻意外參加了一次全國真語文的說課比賽,為此她既欣喜又忐忑。在那一個月的準備中,通過多方面查資料,說課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到最后定稿已經改了13次。

  “那一個月的日子非常煎熬,感覺再也不想有那樣的經歷。雖然最后的成績也不盡人意,但回過頭來,那一路的煎熬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財富,也正是遇到了天外天、人外人,才鼓勵我在以后的路上繼續前行。”李青霞說。

  工作以來,李青霞獲得了無數榮譽,武侯區“教壇新秀”、武侯區“優秀班主任”,武侯區特別“感動學生心靈的教師”、武侯區“優秀共產黨員”、等等。但最讓她印象深刻的卻是學生和家長對自己的支持和。

  有一次武侯區評選“感動學生心靈的教師”,李青霞本無意參加,覺得準備材料太麻煩了。但領導的信任給予了她信心,后來班上學生又自發寫評價,家長又主動幫忙錄視頻。“大家的所作所為令我深深感動。”李青霞回憶說,自那以后,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成長,還是不想辜負孩子們的期待,我在工作上做每件事都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