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的名義不開課錢照收
本報記者 謝洋 實習生 吳夢楠
“現在大學本科生在大四階段、研究生在最后半年時間不是實習就是找工作,學業基本處于荒廢狀態,這實際上惡化了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前不久,在一個大學生就業研討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的話引起了不少與會者的共鳴。
大學四年級是否真的“名存實亡”了?高校是否為了就業而“放養”大四學生?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展開了調查。
大四課少,出勤人數更少
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雪紛飛。記者在京城高校最集中的學院路,走訪了幾家不同類型的高校。在一家科技類院校文法學院的公示欄里,記者看到從大一到大三的課表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課,大四的課表卻明顯要稀疏得多,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寥寥幾欄里安排了一些選修課。
在一所農林類院校,記者見到的情形也差不多。在該校課程最密集的第三教學樓里,記者一口氣從一樓轉到了五樓,30多個正在授課的教室沒有一個是大四學生的課堂。在每間教室門上貼著的課表里,大四的課多則一周兩節,少則每周一節,有的干脆沒有。
12日下午,記者來到一所地礦類院校,在教學一樓與一位土地科學專業的大四學生進行了交談。他說班上共有35人,保研的同學有10人,考研的有6人,剩下的19人都在四處找工作。“平時,能安心坐在課堂里上課的也就30%左右的人吧。”
“只要別太過分,老師一般不會因為缺課跟你過不去。”這名學生告訴記者,這學期開學,他選了一門專業選修課,頭一節課的課間他就找到老師,跟老師打招呼說自己是大四學生。“行,我明白了,以后你就不用來上課了,只要按時交作業、參加考試,老師不會為難你的。”
在北京某高校教行政倫理學的陳瑛老師,這學期也碰到了很多次大四學生集體缺席的狀況。有一次上課,40多人的班上只來了10多人,她當時就忍不住生氣了,但后來,學習委員告訴她,當天上午學校在體育館組織了一場招聘會,很多同學都去投簡歷了。
“雖然生氣,但換個角度想想,又覺得學生其實也挺可憐的。上課雖然重要,但也不能耽誤他們的前程啊。”陳瑛說。
“4年變3年”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在校園論壇上,記者看到有學生如此總結大學的上課定律:“大一:你怎么遲到了?大二:你今天怎么沒上課?大三:你去上課嗎?大四:你怎么上課去了?”
大四課堂靜悄悄,在不少高校確實已成為常見的現象。北京家長李先生抱怨說:“學校光知道收學費,也不給安排課程,那還用得著學4年嗎,不如干脆4年變3年得了!”
在北京上學的大四學生何耘告訴記者,在大四期間大部分同學都在各忙各的:有找工作的、考研的、考公務員的、準備出國的,“如果不想在本專業繼續深造,誰還有心情安心坐在課堂呢,而且即使很認真地上完那些課,對自己也沒什么實際幫助啊!”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書記謝雅維在談到“4年變3年”現象時表示,很多專業,特別是新聞傳媒行業對實踐性要求很高,學生的實習期一般只能放在學生畢業之前,否則畢業之后就會處于無業狀態。“現在的用人單位對學生素質的要求很高,評價體系也很復雜,更多的都在強調資格認證,所以學生在整個大學里忙于考證考級,實踐實習,真正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很少。”
“大四學生不在課堂不一定表明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胡娟研究員認為,不能簡單地看待和評價“4 年變3年”現象。她舉例說,在許多大學的培養計劃中,對大四學生的要求與其他階段的學生不同。一般而言,大四是學生本科學習的最后一年,為更好地與學生的畢業相銜接,學校往往會更多偏重于實習性課程、社會實踐、畢業設計以及學術論文的撰寫等,純粹的課堂學習的比重在下降,所以看上去似乎學生的自由度大了,管理寬松了。但其實這都是學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代表對大四學生學習就不重視了。“對于處于重大變革中的高等教育,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其中的一些現象。”她說。
胡娟還表示,現在各個高校的發展水平不同,不同的學校對大四學生的管理確實存在較大差異,也確實存在對大四學生疏于管理的現象。有的學校為了追求就業率而放松質量要求,這種所謂的“靈活調整”其實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初次就業率逼出大四空巢現象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在幾個月前應邀參加某高校一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答辯,看過這名學生的論文后,陳宇想與其溝通,結果電話打過去,那名學生卻說他正在青島找工作,要到答辯的前一天才能回京。
“現在由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各校都在狠抓離校前的就業率,導致很多高校最后一學年無法進行正常教學,學生忙于求職,馬虎應付學習和論文。”陳宇認為,大學生一畢業就就業,那是計劃經濟的觀點,現在應打破這種觀念限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在人才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畢業后給他們 1年時間找工作是應該的。
《2009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的主撰稿人王伯慶博士研究發現,現在大家講的就業率一般是說畢業離校時的就業率,但這個指標并不穩定。他通過連續3年跟蹤調查觀察到一個現象,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畢業生和四成高職高專畢業生都是在畢業后半年實現就業的。“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指標比較穩定,也能較好地反映出大學生就業的真實情況,用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來衡量大學的辦學水平是國際通行的做法。”王伯慶建議說。
“某些學校為了追求就業率而放松對大四學生學習的管理和指導,這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短視的做法。”胡娟說,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是完全應當的,也應該為學生創造各種條件,但真正的就業率往往建立在合格的人才質量基礎之上,放棄教育質量去追求就業率無異于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