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 回家創業開果園
彭山區觀音鎮果園村,一個以盛產葡萄而聞名的地方,連綿著上千畝葡萄大棚,張籍友的葡萄園就坐落于此。他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紫藤葡萄園。
盡管連夜從彭州早市回來,還未來得及睡上兩三個小時,但他還是得硬撐著疲倦,到大棚里作日常檢查。他輕扳開葉子,翻看背面,然后撩起每串葡萄仔細查看,張籍友的臉上露出驕傲。
種了7年葡萄,張籍友已深諳種植之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之前其實是個就連鋤頭也沒拿過的城里娃,“如果不是偶然遇見了政府的大學生創業機遇,恐怕我多半現在就在城里當個公務員了。”張籍友說,2009年,從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畢業后,他回到家鄉找工作,工作人員告訴他,政府正在推廣大學生創業,到鄉下當果農,技術有人指導,免3年的土地租金,還不愁銷路。
張籍友心動了,但又害怕失敗,回家咨詢父母,沒想到父母爽快地表示支持,四處湊錢,甚至將自家房子作為抵押,籌措了30萬多元租下了30畝地,辦起了葡萄園。
第一桶金 葡萄賣了20多萬元
成為果農的第一天,張籍友就把自己的家從城里搬到了緊鄰果園的小瓦房中,電風扇取代了空調,旱廁取代了馬桶,早上七八點,當晨曦透過床上方的窗戶照在床上,他就要起床去果園“學藝”了。
張籍友說,起步時,政府會請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來作講座,教入門知識。同時,創業園中還有很多比他來得更早的大學生老師,也會隔三岔五到他的果園里,手把手教他如何栽秧下苗,以及辨別病蟲害。第一年,他幾乎每天都在大棚里泡上大半天,皮膚曬得黝黑,爸媽心疼,時常給兒子打氣減壓,但他的壓力卻從沒小過。
2010年9月,培育了一年的葡萄終于成熟,賣向成都,可他卻高興不起來。“到市場一看,我的葡萄果小,色澤也不好,簡直沒法比。”張籍友說,別人的葡萄賣了六七元一斤,他的只能賣到二三元。那年,他的葡萄賣了20多萬元。雖沒有回本,但他仍感慶幸,“如果不是政府找到了買家,恐怕我虧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