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始于改革。2016年我省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將職務發明成果由國家所有,變為國家、職務發明人共同所有,以明晰的產權來給出明確的收益預期。同一年,我省出臺《四川省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十六條政策》,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啟動全省新一輪42家科研院所改革,鼓勵科技人員離崗創辦企業、兼職取酬等。
以西南交大為例,職務科技成果確權1年內,共分割職務專利逾150項,依托其成立8家科技型公司。
推動供需對接搭建科技成果供需長效對接平臺
激發科技人員轉化熱情,只是開始。“科技成果不和市場需求對接上,再好也只有躺在紙上睡覺。”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認為。
如今,成果與需求對接有實效。成都碳源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近日研發的“石墨烯鉆井液潤滑劑”,原估計需兩年以上轉化周期,因“技術地圖”一個月后就達成轉化協議。
“技術地圖”是我省首份科技成果轉化清單,由省科技廳等部門系統摸底梳理出重點科研成果3009項,還注明每一項成果的技術領域、水平和成熟度,方便科技成果供需雙方展開精準對接。
這份清單只是我省搭建供需長效對接平臺的一個側面。自2013年起舉辦的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已有4屆,累計促成科技成果交易及合作意向協議金額逾260億元;同時我省每年分批、分領域開展銀政企院校對接活動,僅去年50場活動即促成簽約項目逾1000項,簽約總金額近400億元。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還離不開金融支持。
我省一面抓平臺,啟動省級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推進會等;一面抓扶持,設立四川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成立8家科技支行。2012年以來,我省累計促成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1400億元,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約2萬家,702個戰略性新興產品的產業化率達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