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全省1800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帶動實現產值1.3萬億元

  記 者 觀 察

  4月底,朱曉章的公司迎來最新估值——4億元。實現這一切,這位電子科大老師、中電昆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只用了一項自主研發的室內精準定位技術和不到3年的時間。

  朱曉章成功的背后,是我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與市場的“鴻溝”在不斷縮小——

  2012年以來,我省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逾1800個,累計帶動實現產值逾1.3萬億元;去年全省技術合同金額逾300億元,是5年前的1.5倍。

  科技成果轉化被認為是“世紀難題”,而中國高??萍汲晒D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40%-60%的平均水平。那么,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四川有何創新路徑?□本報記者 熊筱偉

  激發轉化動力以改革建立穩定的利益分配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就是要搞快,一旦封進實驗室,過了‘青春期’,就不值錢了?!闭f這話的是西南交大教授丁國富。和朱曉章一樣,其所在團隊憑借輔助復雜零件設計的軟件技術,通過公司轉化獲利近百萬元。

  然而幾年前,這些技術只能鎖在實驗室里“吃灰”。原因很簡單,“驅動力不夠,總覺著(轉化)是學校的事,對我們來說好處不多、關系不大?!边@么想的不止丁國富一人。2010年至2012年,西南交大全校只有7項專利得到轉化。

  “教授拿不走股權,學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轉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業”,對于有109所高等院校、30萬名專業科技人員的四川而言,該如何破解這樣的“三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