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
新的起跑線上 有的開發區“池子”不夠用 有的“池水”不夠
在園區行走,王志學正好碰到四川民威林產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仲華。
民威林產制品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驅蚊產品的企業,也是第一家入駐青神工業發展區的企業。作為園區的元老級企業,10多年來,公司由小到大,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驅蚊產品生產企業之一。產品供不應求,現有的廠區顯得促狹。
見到王志學,唐仲華開口就說土地,想要擴大再生產。
“不是不愿意,確實沒有。”園區管委會主任滕文學透露,按照公示,擬設立的四川青神開發區核準面積為152.26公頃,不到2300畝。如今,整個園區已經入駐了70多家企業,對于原有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擴產,很難再給出土地。
青神無“米”下鍋,在青神縣北部300多公里外的青川縣竹園經濟開發區,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苦惱。
11月2日上午,頂著薄薄的晨霧,該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歆謙一定要帶記者去園區走一趟。從竹園鎮出發,沿著浙川大道向北行駛6公里,就到了竹園經濟開發區莊子片區。舉目四望,道路兩邊都是一塊塊剛平整出來不久的土地。
“30家企業,只有17家規上企業,去年利潤只有0.65億元。”盤點“家底”,李歆謙表情里透著煩惱。
按當地規劃,到2025年,園區要實現“123”目標,即培育稅收上千萬元企業10家、稅收500萬到1000萬元20家、稅收100萬到500萬元30家。目前,全區規劃面積21.58平方公里,工業利用率還不到4成,還有大量空間。“池子”很大,“水”還很少。破解煩惱的希望,同樣寄托在這次升級上。
為了這一天,從2013年開始,當地在硬件投入上投入血本。僅莊子片區場平工程就累計完成投資7.5億元,新增工業凈用地3000余畝。不惜重金投入工業園區的背后,是一個盆周山區縣跨越發展的夢想。“發展是解決青川一切問題的金鑰匙。”在開發區管委會的大樓前,原縣委書記的一句話被做成金色標語,貼在墻上。
以工業為抓手,推動地方經濟的跨越發展,這是很多地方的心聲。然而,缺乏土地空間,缺乏優質企業,對于青川、青神等準省級開發區來說,擺在面前的挑戰還遠不止這些。
應對
擴大規模并不是本次升級的目標 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高質量發展才是應有之義
準省級經開區如何迎接這些挑戰?
在青神,記者隨王志學來到園區新建成不久的孵化中心。道路兩邊,是一幢幢排列整齊的標準化廠房,要素配套采用集中統一模式。中心規劃面積500畝,其中一期建成100畝,目前入駐企業27家,簽約39家。按計劃,待整個中心開發完畢后,將容納70多家企業。500畝土地,70家企業,每家企業占用土地不到10畝。如果都按這樣的標準,青神工業發展區2000多畝土地,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破解困境的鑰匙就在這個孵化中心。”在滕文學看來,對于青神工業發展區而言,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未來的出路就在于堅持“空間集中、產業集聚和土地集約”的發展方式。
對于現有的園區,一是要做“減法”。把不符合主導產業規劃的企業調整出去,實現騰籠換鳥。以青神工業發展區為例,園區的主導產業是機械和日用化工。目前園區里還有少量的白酒企業,未來將逐步把這些企業進行調整搬遷,讓產業更加聚焦聚集。
二是要做好“加法”。引導重點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投入,加速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最近兩年,青神工業發展區的德恩精工與沈陽機床集團合作,通過“機器換人”,完成了100個生產單元的智能化改造,加速打造數字化工廠。企業產值上去了,人工數量還減少了。
三是要做好“除法”。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搶占細分領域,提升附加值,實現“大而全”向“精而深”的轉變。在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周茂看來,這是未來省級開發區發展的必由之路,其要義是不單純追求規模和大而全、小而全,而是始終堅持小而美的原則,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和工業基礎,聚焦兩三個主導產業,做精做優。新形勢下,開發區設立的政策重心已由最初的吸引外資、促進經濟增長等逐步向產業轉型升級政策目標傾斜。經濟開發區可通過明確主導產業去蕪存菁,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除了聚焦主導產業,加大科技創新,周茂認為,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尤其重要。在他看來,對于四川的開發區而言,由于點多面廣,發展水平不同,有些需要進一步做大規模,有些則需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更多的是雙重任務,既要做大總量,又要提升質量。破解難題首要路徑在于繼續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不斷提升園區的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才能更好地適應園區轉型升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