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9日電(王爵)記者9日從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獲悉,“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引擎,如何將成都優勢農業產業與公園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這是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的專家們在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四川省水稻、油菜創新團隊、四川省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等項目的支撐下一直思考和正在探索創新的新路徑。
據悉,油菜在成都每年種植面積超過180萬畝,菜籽油消費市場巨大,怎么把“油瓶子”和“鄉村旅游”相結合?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通過油菜資源研發,品種創制,選育出油、景兼用型油菜新品種,在大邑、崇州等地的油菜田里,呈現出一幅幅精美的大地景觀,讓油菜田變為鄉村旅游打卡地。
9日記者走進位于四川潤地數字農業中心(大邑縣蘇家鎮永興村),大邑縣糧經產業的核心區域,也是成都市民最喜愛的打卡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主題的三幅巨大畫卷映入記者眼簾。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油菜專家告訴記者,該創意內容的靈感來源不同,但都融入了大邑的“前世今生”,“靈感來源主要是對大邑縣人文歷史和現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態勢的內涵式發掘。”
“農業強”創作圖案以安仁古鎮川西民居建筑為主題,用藝術手法將雕梁畫棟、層樓疊榭微縮展現,著重反映安仁古鎮的特色風貌,歡迎更多的人們到大邑旅游、安家、創業。
“農村美”也叫“大邑糧倉”,圖案發揮了漢字象形寫意手法,將“倉”和“邑”字的象形結構相結合,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大美之邑、錦繡糧倉”的農業功能定位。
“農民富”也叫“大地韻律”,從同一個中心點向四周發散,好似一曲五彩斑斕的音符,串聯起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象征著大邑農業生產水平將向著更高層次挺進。
文化與農業共美、川菜與川油共香,深挖文化內涵,生產與生活兼顧,才能打造別具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油菜專家表示,“油菜不僅能產出‘川菜’靈魂和‘天府菜油’,還能菜油兼用、美化鄉村,帶動旅游,造就網紅打卡地,是一種多用途的小春生產的重要作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