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空氣質量級別分布及2013-2019年重污染天數變化情況](http://n.sinaimg.cn/sc/crawl/798/w500h298/20200119/cc06-inhcycc5126451.jpg)
第三招 科技先手棋
“好氣質”的背后,得益于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與創新探索。
精準溯源。成立首個政府主導的大氣復合污染研究與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定量解析大氣污染物來源、成因和分擔率,連續10年系統開展顆粒物源解析工作。今年夏季首次在成都平原開展臭氧及前體物聯合多組分、長時段聯合觀測,精準溯源臭氧污染成因。
精準研判。整合工商、電力、稅務數據,建立27萬余戶固定污染源企業動態管理名單,開發應用污染源電子地圖。建成空氣自動監測微站660個,在西部率先建成大氣復合污染綜合觀測站(超級站)。自主開發空氣質量預報系統,7日空氣質量預報等級準確率超90%,月預報等級準確率達70%以上。
精準管控。創新打造成都“數智環境”系統,有效接入電力、住建、城管等部門數據,實現了對企業電力數據的實時調度、工地揚塵和運渣車的實時監管,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榮膺全國六個優秀案例之一。在全國率先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備案管理工作,對4.2萬臺工程機械實行“身份證”管理和在線監管。
精準治理。充分利用網格化微站、激光雷達、VOCs走航等技術和“智慧工地”監管平臺、揚塵在線監測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及時調度管控排放異常區域污染源,實現“靶向”治理。自主研發公交車“車載式空氣凈化裝置”并投入使用。多尺度噴霧(淋)除霾設備在11個工地累計安裝70余臺,汽(柴)油車尾氣凈化裝置累計推廣2.2萬余支。
![2013-2019年成都市主要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圖](http://n.sinaimg.cn/sc/crawl/744/w500h244/20200119/903a-inhcycc5126505.jpg)
第四招 區域聯防招
“好氣質”的背后,得益于成都及周邊城市的聯防聯控與協同減排。
“行政有區劃、大氣無邊界”。成都市認真貫徹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切實擔負“主干”責任,推動建立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防治城市輪值主席制度,簽訂《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成都平原經濟區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牽頭組織召開2019年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防治市長聯席會、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聯席會,常態化開展空氣質量聯合會商。
面對2019年冬季四川盆地嚴峻的區域污染形勢,成都先后多次牽頭組織召開成都平原經濟區生態環境系統聯席會、重污染天氣應急會商等會議,邀請張遠航、賀克斌等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駐點分析研判。在預測未來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時,成都聯動周邊城市提早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警,在提前減排和區域協同的雙重作用下,減緩污染累積趨勢,成都平原經濟區各城市污染等級得到有效降低。通過強有力的減排措施,成都成功打贏了重污染天氣防范階段性戰役,2019年首次消除了重污染天氣。
第五招 全民協作戰
“好氣質”的背后,得益于全體成都市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減排。
近年來,成都市民認真踐行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地鐵、公交等綠色出行方式,“蓉e行”平臺累計受理16.5萬輛私家車停駛申報,停駛天數約38萬天。相關報告顯示,每天僅使用天府通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為546萬,相當于每日減少130萬輛私家車出行量。綠色中元、文明祭祀,以絲帶、鮮花寄托哀思已成為成都市民祭祀的一種新風尚;電子煙花、綠色春節,以科技產品替代傳統鞭炮為新春佳節增添氣氛已逐漸被成都市民所接受,大家都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2020年,成都市將堅定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會議精神,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環境保護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依法治氣、精準治氣、科學治氣、聯動治氣,以臭氧為夏季防控重點,以PM2.5為冬季主攻方向,強化氮氧化物管控,推動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發展,堅決打贏2020年藍天保衛戰,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提供堅強的環境支撐。(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