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吳亞飛)近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19年成都空氣質量報告:2019年,成都全年優良天數為287天,較2018年增加36天,優良率78.6%;PM10、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為68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創下自2013年國家實施空氣質量評價新標準以來最好水平。

  據悉,這也是自2013年國家“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成都首次全面消除全年重污染天氣,同比來看,2018年全年重污染天氣為6天。此外,2019年成都空氣質量還首次實現SO2、CO、PM10、O3四項指標達標;成都所有區(市)縣首次全部完成空氣質量年度目標任務。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處在盆地地理氣象條件下,人口密度大、工業化進程快、城鎮化水平高。面臨氣象條件不利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雙重壓力,成都取得這些成績并不容易。

  2019年,成都是如何“治氣”的?制度設計日益完善。成都相繼出臺“大氣十條”“治霾十條”《成都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2018-2027年)》《成都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重要指導性文件,逐年制定實施《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持續在夏季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冬季開展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

  產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成都完成50戶落后產能和21家磚瓦企業淘汰任務,打造13家綠色生產標桿企業并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完成燃煤鍋爐淘汰及清潔能源改造1873臺、實現減煤170余萬噸,燃氣鍋爐低氮改造336臺。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300公里,地鐵公交出行分擔率超50%,新能源汽車保有量9.5萬輛。高標準推進天府綠道、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動建筑工地封閉施工試點。

  科技“治氣”。瞄準溯源,成都成立首個政府主導的大氣復合污染研究與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定量解析大氣污染物來源、成因等。精準研判,成都整合工商、電力、稅務數據,建立27萬余戶固定污染源企業動態管理名單,開發應用污染源電子地圖;建成空氣自動監測微站660個;自主開發空氣質量預報系統,7日空氣質量預報等級準確率超90%。精準管控,成都創新打造“數智環境”系統,實現對企業電力數據的實時調度、工地揚塵和運渣車的實時監管。精準治理,利用網格化微站、激光雷達等,及時管控排放異常的區域污染源,實施“靶向”治理。

  成都還與周邊城市聯防聯控,推動建立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防治城市輪值主席制度,簽訂《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成都平原經濟區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等。

  “隨著環境質量提升,進一步改善難度會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標本兼治。”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處于“拉鋸階段”,要推進環境治理的精準化、信息化,著力“治標”,同時,從長遠考慮,需要從能源、產業、用地等結構調整上著力“治本”,讓生態環境改善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