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
春節七天日均掙三四百
大約兩年前,因為生意失敗,已有十多年駕齡的葉師傅干起了代駕。“一個月還是能掙七八千塊錢,對得起那份辛苦。”
“浣花溪公園附近有不少酒樓,金沙那邊也有些,還有一些夜場……”葉師傅給記者細數他的經驗,他租住的西二環附近,那里也是他日常“趴活”的區域。他說,每年年底,至少有兩波代駕需求高峰,一波是春節前一個月左右,“不少企業開始搞團年活動,一晚上能有300塊左右的進賬”;另一波,便是春節假期。“除夕夜那天最忙,吃團年飯的多;初一初二生意平淡,從初三、初四開始又會忙起來,平均下來一天三四百塊錢。”
“這份工作不說能掙多少錢,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養家過日子,還是沒問題。”葉師傅說道。
餐飲能營業了?
激動!只是單量太少
“家人也擔心,不想我出去。”葉師傅說,“其實,我心里也害怕。”葉師傅按照公司要求,口罩、一次性手套都戴上,另外還要帶座椅套,“盡量做好防護吧。”
3月7日,四川省衛健委官網發布通知,低風險地區全面恢復餐飲服務經營單位正常營業;中風險地區有序開放餐飲服務經營單位堂食服務。
“說實話,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很激動。”但是,單量沒有回應他充足的準備。他記得,有一單是做工程的老板“來找人開工”,還有一單被他稱作“無接觸服務”:車主從樓上扔下鑰匙,讓他把車開到4S店,“去做保養。”
13日下午4點44分,正采訪的時候,葉師傅的代駕軟件響了。“慢著,來單了!”他興奮地戴上藍牙耳機,順手把電話撥了出去。“索菲斯民族大酒店?稍等,我馬上過來。”和記者揮手再見,葉師傅騎著電動車沿著百壽路離開了。
一個小時后,葉師傅發來了信息:“到龍泉驛區了!”這是春節以來他接的第四單,難免激動。晚上8點過,他又接了一單。“嘿嘿,今天生意還不錯!慢慢也跑起來咯。”葉師傅說,自己希望疫情早些過去,“每個人都能出來掙錢,把生活過起走。”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彭亮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