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時速

  陳紅終于可以在她位于住院大樓一角的這間狹窄休息間里輕松地坐下來了。窗外陽光耀眼,藍色的天空飄著團團白云,遠處的大樹長出了新芽。樓下,她的同事們正與即將離遠的患者揮手告別。

  過去兩個月里,陳紅幾乎把家完全安在了醫院,和她的團隊將一個個危重癥患者從死亡的邊緣拉回。“對每一個危重患者的救治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看著他們好轉,又看著他們突然惡化,沒有一個是順利的”。

醫護人員和患者合影 醫院供圖醫護人員和患者合影 醫院供圖

  陳紅所在的重癥醫學科,收治了這次成都新冠肺炎中所有的危重癥患者,他們年齡高,基礎疾病多,不少從入院就開始面臨著死亡風險。陳紅介紹,對這些患者的救治必須是“24小時”的,病房內,一刻也不能離開醫生和護士。

  她向紅星新聞講述了一個特殊的夜晚。2月15日晚,64歲的嚴女士和73歲的何先生病情急轉之下,包括張燕在內的多名醫護人員投入到兩人的搶救之中,“當時有我們醫院的醫生護士,還有來自華西醫院的支援專家,涵蓋多個學科”。

  嚴女士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在搶救過程中,心臟一度驟停,醫護人員輪番進行著胸外按壓,“前后經歷了4次,恢復心跳不久又很快停跳。”何先生則同樣患有高血壓、慢性腎病和心臟病等多個基礎急病,“他的血壓讓人印象深刻,一會很高一會又很低,呼吸也出現衰竭”。

  陳紅描述了當晚的搶救情景,嚴女士和何先生的病房分居在同一樓層的兩端,救援在兩間病房內同時進行。多名醫護人員在兩間病房同時進行著搶救,作為科室主任的她來回在兩間病房穿行,“一會兒這邊情況稍稍有好轉了,那邊又不行了;一會那邊好了,這邊又不行了”。

  搶救幾乎持續了整個通宵,但遺憾的是患者最終沒能救回。“其中嚴女士是從其他醫院轉過來的,一進來就已經快不行了,但我們還是堅持了10天。”陳紅介紹,“而實際上這次疫情中老年患者的比重是很大的,他們的病癥更重,死亡的風險也是很大的。”

  按照官方通報,成都確診病例共有30余名危重癥患者,其中有3例死亡。“絕大部分的患者最終還是被我們救了回來,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強大的醫療投入以及來自社會和政府力量的支持,這種投入和支持可以說是罕見的,如果在以往的普通病癥中,是難以有這樣的效果的。”陳紅說。

  拉鋸之戰

  更多的患者救治更像一場持續的拉鋸戰。對他們的救治不僅僅在于醫療手段,還在于心理治療。

  57歲的倪先生讓陳紅印象深刻,他于1月28日入院,2月9日解除隔離出院。“這位患者身上有著不少患者都有的情緒——焦慮。焦慮到了什么地步?他連續幾天都不能入睡,精神狀態很差,這對于身體本身的康復其實是不利的。”陳紅介紹,在查房中,醫護人員注意到了他的情況。

  “他不太會用手機,手機里也基本沒有什么應用軟件,在病房里不知所措,我們說‘你要不要看個電視緩解一下’,然后他就只盯著中央臺和四川臺看,而且看的也都是每天疫情的新聞。”陳紅介紹,倪先生入院治療的這期間也正好是全國疫情的上升期,電視里的內容也更讓患者難以安心。

  “醫護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跟他做安撫工作,講解治療手段,慢慢才有了好轉。”陳紅介紹。

  而另一名80歲的患者則更是如此,該患者是一家醫院的退休人員,對醫護人員的所有救治手段幾乎都要進行詢問,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治療的配合度上一度是不好的。”陳紅介紹,且該名患者的情況還曾惡化,“一開始我們看他的情況還不錯,結果一周左右,情況很快就急轉而下了,當然這也符合新冠肺炎的病程發展,后期采取了大量的手段才將他救回來”。

  陳紅介紹,此次疫情,醫院重癥科前后共收治了30多名危重患者,最高峰時病房內同時有10多名重癥患者,而每一個患者救治幾乎都經歷著波折。不過,這次在醫療配置上卻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我們自己醫院加上前來支援的醫護人員共有120多人,120多人照顧這10多個人,可見這個醫療配置比例(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