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及以上級別的預警啟動

  均對污染物濃度有明顯削減

  “成都市重污染天數從2017年的22天,2018年的6天,到2019年的首次全面消除,這當中必然離不開應急預案的重要支撐。”曠良義透露,隨著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啟動應急預警的次數在逐年減少。

  數據顯示,2017年啟動10次預警,對全年PM2.5濃度削減幅度達2.9%;2018年啟動8次預警,對全年PM2.5濃度削減幅度達1.8%左右,成功減少1天重度污染;2019年啟動6次預警,對全年PM2.5濃度的削減幅度達1.5%,成功減少2天重度污染。

  與此同時,根據歷年啟動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減排措施分析,每次黃色及以上級別的預警啟動均對污染物濃度有明顯削減。

  相比之下,藍色預警啟動條件為“當預測PM2.5>115將持續24小時及以上”,即中度污染風險。

  “藍色預警對社會各方采取的引導性和倡議性減排措施,實際減排量并不大,起到的效果與動用的社會資源不太對等,取消藍色預警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各方的正常運轉,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成本。”曠良義談到,取消藍色預警,這也是與國家和省上預警分級標準形成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取消藍色預警,提高啟動門檻,但有空氣質量7日精準預測預報作為支撐,一旦預測未來有污染風險又達不到啟動條件時,會及時發布空氣質量預測和健康防護信息提示,同時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管控,最大限度減輕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