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過,水熱氣騰。正是開工好時景。
幾天前,一汽豐田在成都啟動了一款新車型項目。對汽車行業而言,這算是持續一個多月的“戰疫”中釋放出的樂觀消息。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峰透露,在疫情沖擊下,他們不僅按照計劃舉行了開工儀式,而且新車型項目建設內容不變,投資額度也不變。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從暫停鍵”到“啟動鍵”,再到“快進鍵”,按鍵的不同,在于因時而變、因勢而動。一汽豐田重新找回忙碌的生產節奏,這只是一域的觀照。成都各大企業開始紛紛坐上開往春天的“列車”,更是一種全景式寫實。迎難而上、化危為機,盡快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這種時不我待,是成都經濟社會發展一線的真實景象。
事實上,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客觀來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條戰線都在最吃勁的時候,危機尚存還是普遍認同。在此維度之下,如何把“兩難”變“兩全”,這是一道必須答好的考題。
所謂危機,有危有機。在危中尋機,“難題”在哪,破題的焦點就集中在哪。
3月4日,成都市印發《關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奮力完成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意見》,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政策支撐。《意見》共十個部分、33條內容,涵蓋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僅所指的目標明確,更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這一重磅文件,也被簡稱為成都“33條”。
仔細讀來,可以概括出一句話——“總有一條適合你”。
無需說漂亮話,實例最具說服力。精準紓困和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這是“33條”中的重要內容。成都就此提出,設立“應對疫情穩定經濟資金池”,劃撥10%以上的產業專項資金用于貸款貼息和紓困補貼,重點扶持餐飲、住宿、文旅、會展、交通運輸等行業企業。
真金白銀的扶持,對于亟需從疫情影響中走出來的成都企業而言,可謂是相當解渴。政府有誠意,市場得信心。芬芳局面的打開,自然值得期待。
要讓政策與執行“拳拳到肉”,“組合拳”是最好的打開方式。成都“33條”出臺,隨后制定了“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方案,設立了工業、服務業、農業、新經濟、文化旅游、建筑業、重點項目、投資促進8個領導專班,牽頭推進全市企業、重點項目復工滿產、穩崗滿崗工作;分設市級協調服務專班,協調各行業企業復工滿產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配備服務專員蹲點一線,及時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問題,難以解決的個性問題及時上報協調處理。這一制度,明確要求“行業不恢復正常,專班就負責到底;企業不恢復正常,專員不返回機關”,旨在精準、快速回應和解決企業復工復產、穩產滿產中面臨的問題,幫助企業盡快“滿血復活”。這是重點出擊、全面開花、多領域發展路徑的成都式“快進鍵”,行之有效的同時,又再次展現包容創新的城市氣質。
非常之戰,當有非常之舉,用非常之將。一言以蔽之,就是讓成都最有戰斗力的黨員干部們把戰線前置,下沉到復工復產的一線,去當駐企聯絡員和服務專員。有了“主心骨”,何愁沒有“定心丸”?
讓“成都33條”和專班制度盡快地從舉措變成執行,“抓實抓細抓落地”是秉軸持鈞的關鍵。
前文提到的一汽豐田,在開工之初也是“壓力山大”,最棘手的就是整車生產零部件的供應問題。作為成都針對工業企業進行“一對一”服務的專員,成都市經信局汽車產業處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經信局主動上門,針對企業面對的難題進行見招拆招,最終協調各方,優先支持26家在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復工復產,保障與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整車廠的協同聯動。
“落一子而滿盤活”的現實語境,就此可見一斑。
莫道春寒尚料峭,危中有機天地寬。在此次疫情中,以汽車為代表的成都工業展現了相當的韌性。早在2月26日,即1個月以前,成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實際復工率就達100%,是全國較早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面復工的副省級城市。截至3月10日,成都358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1.69萬戶工業中小企業復工率雙雙達到100%。
于危機之中展現人勤春早的新畫卷,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成都的舉措之“力”和執行之“實”——既有責任擔當之勇、又有科學防控之智;既有統籌兼顧之謀、又有組織實施之能。“成都33條”和專班制度宛如“看得見的手”,在政策端發力,在執行處使力,切實解決了企業實際問題。
也不止于工業。成都在實施消費提升行動、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加快重點產業鏈補強等領域,都漸入佳境。從疫情危機中漸漸走出,成都這座新一線排名第一的城市,其高質量發展的宏觀敘事,越發清晰。
危中尋機,煥發“蓉”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要有與時間賽跑的決心與行動:兩天之內給成都伊藤雙楠店解決70個額溫槍、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穩崗補貼當天申請第二天就拿到、為生產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盒的科技企業快速解決融資問題、89家A級景區已開放73家、15974家建筑企業駛入復工快車道……成都各行各業的積極變化鼓舞人心,復產復工的景象令人振奮。往前看,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成都有信心,更有底氣。
新,是成都式“快進鍵”的又一收獲。
——成都市經信局搭建八大援企服務平臺。
——在成都市商務局的“商超保衛戰”中,成都在疫情防控期間探索的好的機制,有望在未來形成工作常態,有了這些經驗的保障,將更有效保證成都商業的正常運行,提升城市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針對融資問題,成都聯合人民銀行成都營管部建立融資專員服務機制,對100家新經濟重點企業實現全覆蓋,同時在線上推出了涵蓋33家銀行228項政策或產品的《新經濟企業疫情防控信貸政策及產品服務包》。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通過梳理疫情為文創產業帶來影響的同時,也看到了新業態的需求正在釋放。
——成都市住建局也釋放信號:疫情后建筑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下一步要轉危為機,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成都市發改委則布局“新基建”,未來成都將持續提升城市能級,鞏固新一線城市發展優勢,更好擔負起中國經濟第四極、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等重要使命擔當。
——而在招商引資方面,成都將加大智慧醫療、數字文娛、在線教育、無人配送等新經濟及高端產業導入,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牽引,精準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招商引資;強化五大國別園區和自貿區項目招引,引進一批跨境電商、轉口貿易和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結算中心等項目等。
不負春光不負卿。這幾日,人們被疫情裹挾多日的壓抑心情,和天氣一并釋懷開來。樂觀的心態,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夯實牢靠,對于鐘情“巴適”的成都人來說,更深以為然。就此看,危中尋機是一座城市走出疫情的辯證法,但更根本的動力,還在于這里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念茲在茲。(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