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公園城市”理念,要求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牢記囑托

  當好“試驗田”,走出新路子,省委以活力城市、和諧城市、美麗城市、包容城市、幸福城市為成都點題

  □本報記者 李秋怡 吳亞飛 陳碧紅

  4月11日,成都興隆湖畔,全球首個以公園城市為概念的展廳——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展示廳正式向公眾開放。這個擁有全國最大沉浸式展廳的多維度顯示屏,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講述”著公園城市的規劃和發展。

  時光回溯到兩年前。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在天府新區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從此,公園城市這一全新的城市理念,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兩年間,在這片土地上,公園城市的探索與實踐不斷前行,創造出許多從未有過的美好場景。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要求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如何認識?怎么建設?這是一道關乎城市未來的時代命題。

  4月8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前往成都市調研公園城市建設推進情況時指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關系演進規律、城市文明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深刻洞悉,體現了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現代化城市、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城市”的深邃思考和戰略謀劃,為全球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新形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模式”。

  成都,正回應這個時代命題。

  什么是公園城市?

  新發展理念既是辯證法,

  又是方法論

  十年前,當2010年上海世博會精彩落幕之時,帶給世界一個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城市?十年后,作為頂尖城市規劃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成都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首席顧問專家吳志強說,這一追問有了答案:“公園城市四個字拆開來看,可以概括為公共底板下的生態、生活和生產。”

  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展示廳預約時常被“擠爆”。家住成都華陽的李女士帶著一家老小五口人特意前來,在她看來,360度大屏上放映的“媛媛”一家人的未來工作、學習、生活場景科技感幸福感十足,這與室外的花海竹林、碧潭春水景色相得益彰。而在當天最年長參觀者88歲趙奶奶眼里,屏幕中展現的舒適生態環境、便利生活方式,就是公園城市的生活模樣。

  在不同人眼中,公園城市所描繪的未來,有著不一樣的體驗,但卻指向共同的城市理想——讓生活更美好。

  對未來城市的美好愿景,也折射出一場關于未來城市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

  “公園城市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省委書記彭清華前往成都市調研公園城市建設推進情況時指出,成都要當好“試驗田”,走出新路子。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這是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在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中如何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彭清華以“五個城市”為成都點題。

  ——把創新作為動力源泉,建設創新引領的活力城市。“要推動城市發展獲取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就需要通過構建產業生態群、經濟生態圈、創新生態鏈,形成城市產業與城市生活互促互榮的現代城市建設新格局。”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為,創新統籌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推動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從而促進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把協調作為內在要求,建設協同共榮的和諧城市。“公園城市是追求全面發展的城市,強調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同步協調發展。”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吳承照表示,統籌好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合理布局城鄉人口、生產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將推動城市建設釋放巨大潛能。

  ——把綠色作為發展本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城市。“從‘綠色發展繁榮’的大生態觀出發,實現生態價值轉換。”成都天府綠道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康瑛體會深刻。正是通過在綠道植入新消費場景,將“千里鶯啼綠映紅”演繹出一番“水村山郭酒旗風”,構建起全新的城市生活生產圖景。

  ——把開放作為鮮明特色,建設內外聯動的包容城市。在青白江區委書記張勝看來,得益于鐵路口岸和國際大通道建設的重大契機,通過聚集全球資源要素,在全方位開放合作中創造優勢、贏得先機,提升了城市生命力,讓曾經面臨產業困境的老工業城市煥發勃勃生機。

  ——把共享作為價值取向,建設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建設公園城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天府新區聚焦彰顯健康宜人的生活價值,規劃建設118個“15分鐘公服圈”和59個公園社區,構建普惠公平的公共服務體系,引導每一個人以守望初心、共筑家園的心境和態度,參與公園城市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格局。

  探索,創新,示范。兩年多來,作為公園城市建設具體實踐者,成都正漸漸勾勒出公園城市的內涵與外延——

  在青羊區少城片區,城市小游園、綠地與修葺一新的“魚骨狀”街巷相間,沿街鋪滿茶館和文創小店,透露出地道“成都味”;在新都區天府沸騰小鎮,通過創新“綠道+火鍋”模式,在豐富市民娛樂休閑方式的同時,不斷提升“公園經濟”價值;在天府新區,不斷深化公園城市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索。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任遠介紹,兩年來天府新區初步形成了“1個發展范式、4個時代導向、3個實踐路徑、6個價值目標”的“1436”公園城市建設總體思路。

  如何重塑城市形態?

  這是歷史重任,也是時代機遇

  人類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的演進史,也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史。世界城市的接續發展將邁向哪里?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或將成為破解時代命題的“中國方案”。

  在成都市新都區泥巴沱森林公園,一幅標語引人注目——“公園是城市最美會客廳,人人都是招商大使”。

  2019年9月,新都區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把投促局搬進公園,“逛公園、談項目、吃火鍋”的“三部曲”在這里奏響。新都區投促局副局長葉雙坦言,“綠色生態來了,市民游客來了,精品項目與商業價值也來了”。

  一座城市活力的顯現,在于不斷匯入的發展新動能。

  “如何形成新的動力源?就是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對人口和經濟的吸引力。”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說,人們為了美好生活來到城市,這個美好生活代表著未來城市新形態。

  如何重塑城市形態?在成都市決策層看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新一輪發展中不斷前行,建設公園城市是歷史的重任,更是時代的機遇。

  天府新區是建設公園城市的先行者。在劉任遠看來,要始終體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發展理念、“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公園城市建設中突出生態屬性、空間屬性、公共屬性;充分彰顯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詩意棲居的美學價值、綠色低碳的經濟價值、以文化人的人文價值、健康宜人的生活價值、和諧共享的社會價值。“這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在新時代,歷史底蘊、文化性格、自然稟賦、城市基礎,這些城市氣質和發展積淀,正匯聚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的時代基因。

  搶抓時代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為建設公園城市注入動能。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戰略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奮斗目標,讓成都示范成為可能。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從公園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區”,從零星思索到系統謀劃,從理論到探索,成都不斷鍛造新動能。

  怎樣規劃建設?

  新發展理念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

  規劃建設世界最長綠道、世界最大城市森林公園……成都正大手筆規劃、前瞻性布局,背后是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時代邏輯——以新發展理念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發展理念是建設的‘指揮棒’。”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局長楊小廣說,只有新發展理念滲透公園城市肌理,才能讓公園城市的多元價值轉化,實現永續發展。

  大手筆描繪,突出高標準規劃。俯攬天府綠道體系:“一軸、二山、三環、七帶”,構建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三級綠道體系,將共同織就全球規劃設計最長的16930公里綠道系統。

  縱觀全域公園版圖:東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筑景成勢;中部,錦江公園以錦江為脈貫穿南北48公里;西部,龍門山脈片區、都江堰精華灌區作為生態本底,打造1000個川西林盤。

  突出精雕細琢,彰顯高品質建設。錦江畔的綠道書屋“錦書來”吸引市民聚集,書香流淌;沿著鄉村綠道游覽川西林盤,感受蜀風雅韻……協同共榮的和諧公園城市畫卷徐徐鋪開。

  “公園城市只有‘城市’并不完整。”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俊國表示,16930公里的天府綠道把城市與鄉村相連,1000個川西林盤星羅棋布,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公園城市還需“鄉村表達”。

  提升城市能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智能互動游戲,物聯網監測水環境,wifi全覆蓋……天府新區鹿溪智谷綠道被稱為成都“最智慧”綠道,沿線布局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海康威視等多個新經濟產業項目。

  成都市新經濟委副主任周洪介紹,激活創新動能,成都實施“公園+”“綠道+”策略,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以公園城市作為新經濟、新動能成長發育的場景媒介。

  拓展國際視野,推進高水平開放。“以新發展理念審好這道題、答好這張卷,需要集聚全球智慧、匯聚各方力量。”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綜合管理部部長鄧云木深有體會。

  成都向世界遞出“英雄帖”:邀約全球城市、智庫共同參與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開展歷時一年多的“全球招標”,來自各個國家的60個聯合體,共102個法人咨詢機構應征報名;興隆湖書店從全球征集的249份設計方案中甄選多樣視角和獨特見解,將在今年6月呈現成都最美書店。

  堅持民生為本,推進高能效治理。“人是城市的主體,把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作為城市的價值歸依,成都幸福城市氣質在共建共享中越來越濃郁。”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鄭志介紹,今年,成都將規劃建設“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

  綠意盡染、生機勃發,可閱讀、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公園城市正在蓬勃生長。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城市理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