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從成都發出的中歐班列,與重慶開始共同使用“成渝”標識,這標志著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中歐班列開啟了融合發展。敏銳的投資者已經嗅到了融合帶來的機遇——優勢互補,差異化爭取客戶群。

  機遇又何止于此。如今,成渝兩地積極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融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奏好“生態區”、加速民生政策對接融合等一系列部署均有了實質性進展。融合的加速度就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度,唱好“雙城記”,成渝繪出了加速協同融合的新風景。

  價值共創

  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融合

  成渝雙城經濟圈,如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近期密集出臺的兩地融合框架已經給出思路。

  整合資源“做精”“做強”產業,川渝兩地簽下框架協議,雙方將聚焦增強成渝地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形成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同時,雙發將聯合爭取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在成渝地區先行先試,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科學中心等落地成渝地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家級研究院所在成渝地區落戶或簡歷分支機構。

  從招商合作工作的最新部署,也能看到兩地“做精”“做強”產業的決心。目前,四川省經濟合作局、重慶市招商投資促進局已簽署產業協同招商戰略合作協議書,川渝兩地將圍繞汽車、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和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等重點領域,研究產業協作的空間、重點、前景,謀劃推動產業協作的機制、辦法、平臺。與此同時,川渝還將開展雙向集群招商、產業鏈互補招商,聯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