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4月23日,成都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

  截至當日24時,成都確診病例清零;也是這一天,成都公布了一季度的經濟數據,最受關注的GDP總值實現了3845.57億元,同比下降3.0%。

  這正是疫情下,每個城市無法回避的AB面:既要承受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也要在疫情防控下,盡快恢復經濟活力。

  怎么做?對成都來說,找到最容易復蘇的行業,遠比整體提升更加容易。而在整體下行的時候,逆勢增長的數據就越能顯現出某一細分領域的韌性,以及潛在的機遇。

  從3000字的成都經濟一季報中,我們找到了這三組逆勢“飄紅”的行業。

  14.1%

  外貿

  外貿,無疑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領域。即便是外貿強市廣州,一季度的進出口總額也因疫情同比下降5.1%。

  從目前披露的全國數據來看,進出口增長保持正向增長的副省級城市并不多,第一是濟南,第二則是成都。

  根據濟南當地媒體報道,2020年一季度濟南市外貿比上年同期增長20.7%,其中對外貿易商品范圍的拓寬是重要原因,比如新增的原油、煤炭兩個商品,進口額分別為6.3億元、2.9億元,還有超過2.1億元的醫療儀器及器械進口值。

  成都的逆勢增長,原因之一同樣在于外貿結構的調整升級。根據成都市統計局披露的數據,成都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1%,從產品結構看,成都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增長17.9%,占進出口總額的71%。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66.8億元,增長11.5%;電子技術產品、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2.6%、31.1%。

  但與濟南不同的是,成都的進出口目的地也在不斷優化中。數據顯示,成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歐盟、東盟貿易額分別增長43.8%、31.2%、19.9%。

  這一變化也可以從物流端的數據發現。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報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規模連續24個月在全國綜合保稅區中排名第一。此外,成都國際鐵路港國際班列開行799列,增長36.3%,其中中歐班列開行447列,增長92.7%,運輸貨值126億元。成都國際鐵路港跨境電商交易量首次突破百萬單大關,增長近21倍。

  如果考慮“一帶一路”和南向開放的政策支持,可以說,成都向西、向南開放成效明顯,如果依托三地背后的大市場,與這些地區的機遇釋放,可能將繼續激發成都外貿進出口額的增速。

  事實上,自2016年底止住外貿進出口“雙降”勢頭、進口增速首次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以來,成都外貿增速始終保持著高位增長,且對GDP的影響權重也越來越大。

  不過,在日前舉行的“一季度四川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曾俊林也發出預警——“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外部環境趨緊,尤其沿海一帶的連鎖反應傳導波及到四川,四川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還是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