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張楊運
這座城市的棋局已下到中盤,棋形也越來越明朗,序盤的威力厚積薄發,棋勢也變得生動可期。
日出成都 圖片來源:張建 攝
4月29日,場景匯“天府綠道·蓉繪未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在成都江灘公園舉行,發布100個新場景和100個新產品,釋放投資需求達612億元。
之前一天,4月28日,一條重要消息刷屏——成都東部新區獲批省級新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個國家戰略背景加持下,東部新區的落地,含金量不言自喻,甚至有重慶的企業老總專門向城叔打聽東部新區下一步有什么新動作。
再往前,4月23日,成都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GDP同比下降3.0%,就數據而言,這是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中最抗壓的城市。這反映了這座城市在疫情期間的精細設防、及早防控,更折射出成都經濟的韌勁十足。
繼續往前,4月16日,作為西南科創板第一股,成都先導敲響了上市鐘聲。
3月31日,連接成都中心城區與天府國際機場的地鐵18號線實現“長軌通”,2021年上半年,天府國際機場將建成投運,成都也將成為繼北京、上海后,第三個同時擁有兩座國際機場的城市。
東部新區、新經濟、營商環境、產業功能區、一市兩場……每一步看似單點的落子,其背后,都是一座城市精密考慮的大棋局。
觀察通盤新棋局,得回歸到三年前的第一步先手棋——2017年4月25日那個上午,成都金牛賓館大禮堂,近1.8萬字的報告,是一個新的起點,將成都的發展棋局置于更縱深、更廣闊的坐標方位中,通過一步步的落子,勾勒出成都目前的棋形,乃至未來的棋盤。
東部新區的布局
成都龍泉山 圖片來源:張建 攝
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設立成都東部新區的批復》。
圖片來源:四川省政府官網
根據批復,成都東部新區將成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平臺、成德眉資同城化新支撐、新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边@是在成都大棋局中落下的重要一子。
“東部新區”由“東進”而來。
時光回溯,2017年4月25日,成都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東進”。地理格局既是護城的搖籃,也成了城市發展的天花板。實施“東進”,成都將從“兩山夾一城”的逼仄,升級為“一山連兩翼”的開闊,這是成都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
成都市域空間規劃圖 圖片來源:《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草案
“東進”戰略是成都市調整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實際管理人口已超2000萬人的成都,希望以此破除“點狀擴散、圈層發展”模式、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空間格局。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看來,成都跨過龍泉山向東發展,“是認識到自己的資源價值和發展取向,有針對性地制定方針”。
今年3月4日,成都市舉行東部新區九大片區綜合開發工作專題會,提出未來10年將在東部新區的九大片區投資3086億元。其中,2020年計劃總投資額達到289億元。
當“東進”戰略落地為“東部新區”,歷時3年的全面規劃正式進入全面建設的新階段。
讀懂“東部新區”,才能讀懂這座“未來之城”。
根據“時間表”,2021年天府國際機場投入營運之時,東部新區將“力爭呈現出生機無限、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雛形”。
放眼世界,機場已不再是單純的交通運輸設施,而是大量資源要素通過航線網絡、實現交換的重要樞紐,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依托航空,不沿邊不靠海的成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擁抱世界。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效果圖 圖片來源:張建 攝
“天府國際機場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的城市空間。”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會議中心負責解說的黎佳告訴城叔。
視角拉進一些,“東部新區”成為鏈接成渝地區新的互動點。今年伊始,一場“雙城記”在成渝之間唱響,核心的共識即“成都向東、重慶向西”。這一國家戰略無疑成了東部新區的“指揮棒”,也為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
在國家發改委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馮奎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極大地增強成渝在西部地區的增長極作用、輻射帶動作用,對于優化國土空間結構,推動內陸地區的改革開放是一招大棋、活棋。
新建一座“東部新區”,在成都的理念中,不是“造城”,而是“營城”。意味著發展模式從“產、人、城”變為“人、城、產”,順序之變的背后,是成都希望打造一個能夠留得住人的產業新城。
新城的產業顯然還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電子通訊等制造性產業,還是配套公園休閑旅游特性打造的服務性產業,這些新落戶的項目均帶有“新經濟”的因素,
對于成都而言,“東部新區”不僅是為城市開辟的永續發展新空間,更需打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搭建更有發展潛力的經濟骨架。
新經濟的謀局
成都 圖片來源:張建 攝
“東部新區”之外,成都新棋局上另一顆關鍵棋子——新經濟,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無人機植保的智慧農莊、無人駕駛漫游車行駛在公園里、站在衛星的角度遙看公園……4月29日,在成都江灘公園,新經濟企業用產品演繹了未來公園城市的模樣。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成都正式復工復產以來,已經舉辦了兩次新經濟發布會。這個地處內陸西部的城市,向著高質量的發展目標,發起一場新經濟“突圍戰”,厚植土壤,讓最具潛力、活力的經濟元素長成“參天大樹”。
2017年同樣也是成都新經濟元年。成都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戰略抉擇,提出讓政策從“給優惠”到“給機會”轉變,從“政府配菜”到“企業點菜”。這成為成都發展新經濟思維邏輯重大轉變的緣起。
隨后,在全國率先提出應用場景理論,成立全國首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2019年發布四批次“城市機會清單”共1500余條供需信息;2020年疫情期間又專門發布兩次《成都新經濟企業疫情防控能力清單》……對成都來說,新經濟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發展關鍵詞。
成都 圖片來源:張建 攝
歷經三年,成都新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獨角獸企業從0到6,新經濟企業從18萬家增至36萬家,獲得風險投資從40億元增至520億元,新經濟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新經濟活力指數、新職業人群規模均居全國第三,為成都連續12個季度保持8%左右經濟增速提供了強勁動能。
4月16日,一聲鑼響,成都先導在科創板正式上市,實現西南地區科創板上市交易“零的突破”。登陸科創板,是這家高科技企業邁出的一大步,更是這座城市經濟動能轉換的一大體現。
“創新藥物的研發絕不是單打獨斗,創新環境、多學科和多團隊還將帶來技術碰撞,加速新科技在這里的產生;好的生態環境也將形成區域品牌,讓人才和資本都選擇聚集于此?!?/p>
成都先導的創始人李進表示,“成都不僅有具備藥品研發、制造能力的企業,還有諸多下游應用場景,形成了完善的鏈條與生態。”
這一次,新冠疫情成了一塊城市發展的“試金石”。在疫情沖擊下,成都的經濟保持了足夠的韌性;疫情之后,新經濟又將為這座城市繼續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
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
一季度,成都工業增速在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而不同行業的數據增減,顯示了城市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新經濟領域,遠程辦公、線上教育娛樂等行業發展較快,1~2月,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6.6%和18.9%,帶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33%。
與其他城市相比,成都推動新經濟發展,最明顯的特征是“場景”供給?!?大應用場景+N個延伸場景”的開放體系,是新經濟在成都由概念走向現實的基石。
脫離了肥沃土壤,再好的苗子也很難結出新經濟果實。脫離了應用場景,任何技術和優勢都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此前,一位長期研究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業內人士向城叔表示,盡管全國都在做新經濟這個課題,但成都提出“給場景”,就是在“給市場”,“真的很厲害”。
2020年,成都進一步提出,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將成都打造為“遍地都是機會、隨時充滿機遇”的“機會之城”。
成都 圖片來源:張建 攝
這些新的“場景”,最終指向公園城市建設。
“公園城市是成都最大的新經濟場景,最大的新經濟平臺,可以叫做‘城市級的場景’。在這個之下,有很多‘產業級的場景’。再往下,會催生很多‘企業級的場景’?!?/p>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周洪說,“通過這幾年的布局,成都站在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形成了整座城市的場景矩陣,系統作戰?!?/p>
新理念下的格局
找準定位、踩準節拍,成都已乘勢擺下一盤新“棋局”。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概括的是城市的進化。站在2020年,回頭來看,3年時間果真“成就了一個新的成都”。
從龍泉山俯瞰成都 圖片來源:張建 攝
梳理來看,“理念”是成都這一系列蝶變的關鍵詞。
建“東部新區”是城市理念的更新。2018年8月,成都派出一批建設者們去雄安新區考察學習,“雄安是一座未來之城,可以找到破解‘大城市病’的路徑”。
于是,他們將“生態優先、綠色營城、綠色智慧、以人民為中心”的雄安新區建設理念學了回來,落到東部新區的規劃中來。
發展新經濟,是“場景營城”理念的落地。經過三年的探索,成都深刻認識到場景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全新邏輯,是新經濟落地的重要載體,正逐步成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融合創新與突破的“成長沃土”。
成都發展新經濟,需要的不僅僅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或者新產業、新產品,更多的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匯聚更多新要素,形成爆破性的突發力量。
建設公園城市,則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體現。漫步街頭,不斷延展的城市綠道,將公園、社區、小巷逐個串聯,成為市民陶冶情操、休憩放松的重要場所。
目前鑲嵌在環城生態圈的綠道已經成形;“三降兩提”——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
升降之間,將人口從840萬疏解至657萬,緩解大城市頑疾。在成都的藍圖里,公園城市是市民“可進入”的生活場景,是城市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
所有的“理念”都是立足于人。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以GDP為中心向以人民為中心轉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
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下,這座城市煥發出澎湃生機。改革與創新的號角已經吹響,在成都發展的新棋局上,無論東部新區還是新經濟,都是至關重要的棋子。將來如何運籌帷幄,考驗著膽識和智慧。
棋,還在下。成都還在不斷超越。
文字 | 吳林靜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