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答卷
全市累計報告新冠確診病例僅166例
全市感染率僅十萬分之一
成都,全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成都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出道”11年了。前不久,這家社會組織作為中國社會組織代表在“社區應對新冠肺炎國際聯盟”(IACCR)中,向21個國家和地區的社區工作者分享了疫情防控經驗。
1個中心、14個項目點、251名社工、7000余名志愿者。如果用這個金字塔結構來觀察成都的社區防疫樣本,便不難理解,作為一個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的特大城市,成都如何能在疫情防控中交出“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66例、全市感染率僅十萬分之一、全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的高分答卷。166例感染病例背后,是一個49萬人組成的“金字塔”。
坐標1
三年一考
這個“首創”
如同定海神針
2017年,成都在全國首創設立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020年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會議做出對全市4370個城鄉社區進行全覆蓋入戶走訪排查的部署。大年初一,愛有戲的社工們就整合進各社區,協助“兩委”開展入戶排查。
這個時間點,被認為是和疫情賽跑的關鍵。
這個“觸角”廣泛的社會組織,匿身于“紅星路35號”文創產業園內,辦公區不過百余平米。“這里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社工的日常工作都在各個社區。”中心主任劉飛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中心顧問楊團曾在探討很多大城市為何早期社區防疫效果不理想時,以成都為正面案例說:“我發現,凡是扎根社區的社會組織,疫情面前就特別主動,立刻能跟社區連接。”
作為親歷者,劉飛對此看法更為深入:“有的城市,社會組織和社區是兩張皮,沒有渠道進去;成都這么多年社區發展治理的底子厚重,危機發生時,社會組織的參與是自然而然的?!眲w以愛有戲為例,其日常便參與社區網格工作,對居民了解,在社區也培養了一大批志愿者。通過日常開展運動會、美食匯、音樂節,更是早就與當地社區緊密結合。疫情發生后,社區呼喚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召集志愿者和居民,一條自下而上的“線”從個體匯聚到社區,人自然而然就動員起來了。
還有一條自上而下的“線”,來自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的力量。
疫情發生后,成都市、區縣、街鎮、社區四級黨組織聯動,混崗編組第一時間到社區報到,充實基層力量。通常只有四五位工作人員的社區,在疫情高峰期達到六七十人的水平。
以錦江區成龍路街道糧豐社區為例。這里緊鄰交通樞紐成都東站,轄區內共有101個樓棟、131個單元,人口接近6萬人。為了完成全覆蓋入戶排查,區級和街道機關工作人員混崗,與社區共同行動,共分成30個小組,每組兩人,終于拿下了入戶排查工作。
雙線并舉,到應對節后復工返程高峰和海外疫情輸入風險時,成都已在全市4370個城鄉社區、6.37萬個小區(院落)完成了三輪全覆蓋排查。這不僅掌握了疫情防控的主動權,更為后續城市復工復產復市提供了信心保證。
2月2日,正月初九,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率先復工,為經濟社會快速復蘇贏得先機。其成效顯而易見:在各大城市一季度經濟發展數據中,成都排名上升至全國第六,創下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
有力、有序,成都的疫情防控得到各方肯定。但深究起來,基層為何能聞令而動?社區動員如何做到廣泛精準?這些才是成都“作業”的關鍵之處。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將時間拉回到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2個月后,成都在全國首創設立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開啟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新路徑。
可以說,從那時起,成都就在準備迎接疫情這場大考了。
坐標2
城市治理
如何精準找到
“最后一公里”?
在現代社會,傳統意義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的基礎正逐步瓦解。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提出“熟人社會”,它是中國人曾經熟悉的那個由血緣、地緣維系的社會網絡。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大的城市空間里,傳統意義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的基礎正逐步瓦解。
現代社會就不存在人情味和歸屬感了嗎?顯然不是。走在中國城鎮化之前幾十年的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交織在一起的多元復雜社會,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新加坡就堅持實施在政府主導下的居民自治的治理模式,實現了社會的有序和活力。
目光移回國內,在共同面臨的城鎮化“下半場”里,哪座城市能為中國率先探索出一條現代化城市的治理之道?
對成都而言,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不得不解的一道題——服務人口超2000萬,面臨城市能級躍升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這道題如何做好、還要做得有成都特色?
歷史學家王笛研究成都茶館的百年歷史,在他走訪和查閱的資料中,不同身份、不同需求、不同階層的人聚在開放的茶館里,一杯茶、一天的龍門陣,參與城市的公共話題。在王笛看來,茶館文化以其堅韌性和靈活性,構成城市現代化進程里不同于行政力量的一條隱線。
時間流轉,茶館文化所代表的基層自治模式,在黨建引領下重現于成都社區。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出了要求,具體到成都實踐的城市工作,社區是基礎,通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小切口,可以探索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成都市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區,“發展”和“治理”則是成都社區齊頭并進的“兩條腿”。
“社區治理從來都是動態的。”復旦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劉建軍認為,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社區也會“衰老”,這個衰敗的時限大多在10-15年。而社區治理的根本,正是以可持續的發展來治理,以此推動社區的成長和城市的進步。
可持續的發展,在天府錦城的打造上得到實踐。
有的社區以場景營造推動城市有機更新,老破小的社區一躍成為年輕人青睞的網紅打卡地。例如大街小巷流傳的那首《成都》里唱得溫柔的玉林社區,有個名為“愛轉角”的項目,把沿街的商鋪重新打造招商,同時還在商鋪旁的墻面上繪上涂鴉,社區門口的整體格局得以改造。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擺攤占道,涂鴉還成為了玉林社區的標簽。成都人記憶里最好玩的猛追灣也變得“年輕”了,老城拆遷時安置居民的一個老舊小區改造為常租公寓萬科泊寓,在時尚青年群體中流行。錦江沿岸從德國酸奶、東南亞料理到網紅鱔魚面,已成為“小紅書”上最熱的街區。
有的社區成立了社區公司自我造血。黌門街社區在去年成立了自己的社區公司。體育健身、基本診療、困難家庭幫扶、規范停車……以往這些服務大多是政府買單,而社區公司不僅填補了社區服務空缺,還將盈利的20%投入社區公益基金反哺居民,用于支持扶貧幫困、助老助殘等公益項目。
既有經濟活力也有人文傳承,社區以多元的形式創造崗位、創造機會,把居民聚攏起來,形成超大城市里的微觀共同體。一個個靈動的社區里,我們看到的是以人為本的新發展理念在社區的實踐,發展回歸到城市建設的人本邏輯。
坐標3
“獨唱”與“合唱”
城市背后的“解壓閥”和“動力源”
疫情之后,城市公共安全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韌性城市”也成為學界和媒體熱議的詞。就如武俠小說里的秘密武器“軟猬甲”,它至軟,又至堅,看似薄如蟬翼卻又刀槍不入。
“建設韌性城市,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社區治理格局?!痹谀暇┏鞘邪l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葉南客看來,通過基層組織、“下沉”干部和社區人員,不僅及時傳達相關信息、獲取民聲民意和化解糾紛矛盾,打開“城市韌性”的“解壓閥”,同時能充分調動群眾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增強城市韌性的“動力源”。
下沉和調動,再次回到成都疫情防控中的“雙線并舉”。與其說巧合,毋寧說是疫情期間,“獨唱”成“合唱”。成都3年前開始布局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模式,讓更多城市看到了共識,也看到了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應有之義。
3年前成都破題之時,曾有媒體預測,一個正在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在社區治理中面臨的課題、挑戰、困難,以及應對的方向、思路和實踐,必將具有全局性的意義。
如今看來,當初的預測已成現實。鄭州、昆明等城市也在成都之后,陸續設立了市委社治委。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茲曼領頭撰寫的《中國的現代化》里曾言,“中國人在治理一個幅員遼闊而人口眾多的社會方面,既無堪與平,更無出其右者。”這場席卷全球的疫情,再次印證了他的判斷,許多曾被視為世界典范的城市在疫情面前層層失守,中國卻得以在社區有效控制。
當面臨外部沖擊時,城市間的經濟韌性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擁有多樣化產業結構的大城市往往表現出更強的韌性,產業結構越多樣化的城市越能迅速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獲得更長久和更堅實的經濟韌性。
這次疫情大考中,成都成為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一季度GDP增速、進出口增速、綜合PMI產出指數均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體現出難得的經濟韌性。
不容忽視的是,社區也是支撐經濟韌性的那根彈簧,長期為新經濟落地提供了場景?!吧鐓^生鮮”將農產品直送到社區,實現了特殊時期“生鮮到家”的閉環,“自動駕駛漫游車”“MR智能眼鏡”等新產品給公園城市帶來了綠道上的新玩法,還有那些城市變得更智慧的云平臺,讓街巷的停車、辦事、鄰里交往都變得更輕松。
一周前,成都為深化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找到新的著力點——場景營造。社區可以提供多元體驗,社區也可以擁有創業機會,生產和生活在社區柔性地融合,智慧智能場景在社區孵化落地,這再度豐富了傳統社區的維度:它是生活活力的末端,也是經濟活力的細胞。
隨著成都進入“大運會”時間,社區發展治理體系的組織動員優勢將為成都辦賽營城發揮效應。改變,正在成都的街巷社區發生:棗子巷歸來、黃傘巷歸來,有顏值、有文化、有溫度的街區在重構、新生。
在公益與志愿服務工作的道路上堅持了19年,劉飛對成都在基層治理上的變化感受真切。一個直觀的例子,是社區公共空間變得溫馨、親民多了——“以前桌椅板凳都像上班坐辦公室,確實偏行政化,現在的社區哪家不像咖啡館?居民都愿意去坐坐、去參與、去貢獻。”
從劉飛的辦公室望出去,紅星路35號文創產業園里,三角梅和咖啡館簇擁,成都老街巷特有的煙火氣十足。
成都,真的安逸。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張凌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