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雷倢 成都觀察記者 肖瑩佩
如果把成都看做一個人,那一定又美又颯,剛柔并濟。這座城市是這樣,這座城市里的人也是這樣。

5月9日下午,成都天空中一道雙彩虹,在朋友圈絢麗刷屏。

秋耿拍攝于東門市井
不久前,新建成開放的成都五岔子大橋,每晚吸引市民游客前往打卡,被稱作“現實版的莫比烏斯環”,一舉成為全球新晉網紅。

川報觀察記者 郝飛 攝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成都市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超過220萬人次。熱鬧的背后,各景區并未出現“人從眾”現象,秩序井然……
城市蘇醒,向陽而生
成都正在從一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中
恢復活力

成都興城集團 供圖
一邊是熟悉的煙火氣
一邊是疫情防控不放松
這是成都城市韌性管理的一個注腳
韌性城市
于20世紀90年代初被首次提出,是指城市以主動的姿態適應新環境,并在遭受災難后快速恢復城市功能并維持正常運轉,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許多國際大都市已經將“建設城市韌性”納入了未來幾十年的總體規劃之中。

成都高新區管委會 供圖
紐約于2019年4月發布的《只有一個紐約2050》城市總規劃中就寫道,要建設“富有韌性的紐約市”。2020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建設韌性城市。
城市韌性,其實是一個“應對危機的體系”,在于多種體系的合作是否順暢。如同太極拳的精髓:剛柔并濟,互為其根,穩而扎實,勝于無形。
事實上,韌性法則,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DNA。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成都展現出了城市的剛與柔,以她獨有的韌性來抵抗災難。
剛柔并濟的特性
是成都的處世之道
一直流淌于成都的血脈之中
笑與淚
逆境中,微笑面對,是為剛
生活中,花飛落淚,是為柔
人的性格,塑造一座城市的氣質。
在成都,微笑和淚水,從來不矛盾。這一點,從杜詩中便可窺見一二。
杜甫48歲來到成都,彼時中原板蕩,戰亂頻仍,這讓詩人清貧的生活中,貫穿始終的氣息是憂國憂民,為民生疾呼。

杜甫草堂 資料圖
當狂風來襲,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哭訴“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戰事不利,他在《恨別》中痛陳:“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但是,杜甫在成都,留下更多的,則是“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等天府之國、浣花溪畔生態環境、恬靜生活的吟詠。
樂觀好客的成都人,更是深深感染著詩人,留下了“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的詩句。
逆境中,壓力下
仍然微笑面對
這是最大的“剛”
順境中,閑適下
又易感動落淚
這是極致的“柔”
笑與淚,剛與柔之間
便是成都人的生活哲學
也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

川報觀察記者 何海洋 攝
成都是一座綿柔的城市。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各種一低頭的溫柔總會不期而遇——
十月的銀杏葉、五月的藍花楹;
白天的雙層彩虹、夜晚的超級月亮;
開花的陽臺、遠眺的雪山……
成都人的朋友圈,或多或少,幾乎都有著各種對美好生活的感知和感動。

來源 @成都公交
綿柔的外在,就其精神內核,其實是一種“剛”,一種骨子里的堅韌,一種不言棄不言苦的生活態度。
新冠疫情期間的另一次熱搜,便是成都人剛強性格的體現。

川報觀察記者 何海洋 攝
2月3日凌晨,成都青白江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搖晃中醒來的成都人,又給全國人民貢獻出經典的陽光段子:
“跑下樓吧,給疫情添亂;不下樓吧,給自己添堵?!?/p>
“我們是家里蹲還是廣場見?——來自成都人民的靈魂拷問”
“肺炎:哥,他們都躲在屋里不出來,我咋個傳染?地震:等到,老子把他們都震出來”……
與此同時,用幽默和笑容直面“疫情+地震”雙重考驗的成都人,卻在聽到“趙英明,你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的喊話時,潸然落淚;在看到剛從武漢歸的“華西王炸天團”,又馬不停蹄赴意援助時,鼻頭一酸:這可是我們成都自家人,必須要好好的。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供圖
人基于城市而生活、繁衍,城市基于人而發展、壯大。
在3000年從未曾改名遷址的成都,人與城有著共同的文化印記,歲月可易其容貌,卻抹不去骨子里、基因中,那笑與淚的倔強,剛與柔的能量,面對悲傷、災難,始終向陽生長。
防與戰
基因中的剛,轉化為戰疫的力量
肌理中的柔,精細著防控的嚴密
洪水、瘟疫、戰爭、地震。。。。。。成都2300年歷史長河中,多次歷經災難,卻從未被擊垮,一次次從磨難中成長、壯大。
抗戰時期,成都是抗日大后方,6年時間里,日軍對四川108個市縣進行轟炸,成都的空戰相當慘烈。重創之下,成都人不僅沒低頭,更是緊急建起雙桂寺機場。戰時條件簡陋,成都人以筷沾鹽下飯,用草鋪床睡覺,白天黑夜連軸轉,死傷無數。至1939年4月,機場如期建成。這座機場,便是日后的雙流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來源 四川畫報
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人是脆弱的,城市也是。成都,有著一套自己的社會記憶機制。
面對2020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刻在城市基因當中的剛性,轉化為戰疫硬仗的力量;嵌于城市肌理中的柔性,精細著疫情防控的嚴密。
大年初一,一張手部特寫照片被頻繁轉發,照片中,手指關節明顯變黑,食指破皮。

手的主人叫彭放,是一名在成華區保和街道工作了30年的基層人員,每天他要敲開300家住戶的房門,多的時候要走近5萬步,用最“硬核”的方式反復強調三個關鍵詞:體溫、口罩和應急電話。
彭放只是疫情期間眾多基層人員的縮影。
作為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的特大城市,成都擁有4370個社區,這4370個細胞,構成了城市機體,一個細胞失守,就能影響整體。

川報觀察記者 何海洋 攝
11天時間內,成都動員了38萬基層力量,開展3輪全覆蓋上門走訪查,敲開875萬戶居民家門……這樣不留死角的“地毯式”排查, 看似“打笨仗”,有時候卻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一場硬仗。
成都,全國航空第四城,機場年吞吐量超5500萬人次,海關口岸、公路關卡、機場車站等各個關鍵陣地,都是這樣以“剛”煉“鋼”,筑起堅固防線。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成都深諳其理。
關于成都和麻將的段子流傳甚廣。網友打趣:什么都阻擋不了成都人打麻將。

川報觀察記者 雷倢 攝
幽默之余,其實是在稱贊成都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而看似冰冷的執法者也經常出其不意玩一把“蓉”式幽默。
2月初疫情期間,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派出所做了一件事:“收集”全街道各茶館、茶鋪每副麻將的“幺雞”,裝進信封,仔細注明主人信息,并告訴牌友:這四只雞,派出所就給你們代養了哈,等到疫情過后,再還回來,說不定還養胖幾斤……”

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 供圖
新聞傳開,市民不禁樂而開懷,還提出附議:餅餅也應該收一張,免得有人拆了條子打。
人性的執法,溫暖而柔軟,給予了這個城市更寬容的尺度,如春風化雨般,慰藉著每一顆因為疫情、因為不便而“受傷”的心。
與時間賽跑,與疫情角力。戰疫,成都同樣“硬核”。
1月30日,武漢封城一周后,成都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應急科技攻關項目,包括“成都造”邁克生物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等戰“疫”科技產品,均納入“首批”8個項目之列。

來源 紅星新聞
醫療資源是正常生活的“定心丸”。成都,從來就是一座懂得“你曾滴答我必嘩啦”的城市。這種情愫,在512地震后尤為噴薄。
在成都人看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義不容辭,決不容許拉稀擺帶。
1月29日,華西醫院專家組進駐成都市公衛中心、2月2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啟程馳援武漢,該隊平均年齡剛過30歲;2月9日,成都五家醫院61人醫療隊再赴武漢……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剛柔并濟,軟硬兼施。成都的防疫戰疫成效有目共睹——
從1月24日全省依法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算起,到3月19日全市22個區(市)縣降為低風險區,用了55天;到4月23日,全市確診病例全部清零,用了90天。
“峣峣者易折”,經過古蜀時代與水害長期斗爭的成都,早已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面對一次次災害時,成都不會硬碰硬,而是柔中帶剛地去斗爭,展現出她頑強的生命力和韌性。
復與進
剛,在于態度,復工復產,城市前進
柔,在于管理,柔性執法,科學人性
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都江堰水利工程落成之前,古蜀人一直在與水患斗爭。考古發現他們的遷徙路徑極大可能是源于水患的追趕。
但古蜀人沒有放棄抗爭。在李冰父子的帶領下,于公元前227年建起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終結了水患,這才有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資料圖
斗,既是斗爭,也是奮斗。
一邊斗爭,一邊奮斗。于人,是為更好的生活,于城,是為更好的發展。

川報觀察記者 楊樹 攝
以火水“炸”石開山——極剛硬的方式,最終換來柔軟千年的潺潺,這是古人的智慧。
而都江堰滋養孕育的天府成都,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踐行者。
面對兇猛疫情,成都決策者果斷出硬招。一手抓防控,有效阻斷疫情傳播,一手抓復蘇,科學引導城市回歸有序。

川報觀察記者 楊樹 攝
2月6日起,成都相繼出臺《有效應對經濟運行20年政策措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33條舉措》《促進創業投資發展20條措施》,成為全國率先復工的特大城市,早在3月全市重大項目的復工率即達到100%。
2月21日,成都武侯區三大產業功能區在線復工,啟動“云推介”,直播招商。連續兩場網絡簽約中,4個主導產業項目落戶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三國創意園,累計投資約17億元。
“云推介”“網約公交”“防疫銀行”“線上招聘會”“援企平臺” “云考察”……為在防控與復工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成都的創新彈性舉措層出不窮。
3月,《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出臺,包括允許臨時占道攤點攤區、流動商販販賣經營、臨街店鋪臨時越門經營等,同時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

川報觀察記者 郝飛 攝
此舉將成都再次送上熱搜——
這種“用心呵護好重生的煙火氣”的溫暖,在網友看來,是屬于成都的城市溫度——煙火氣、人情味、包容性和城市有序治理有機融合。

川報觀察記者 郝飛 攝
得益于一系列“剛硬”措施和柔性執法,成都成為全國第一個恢復舉辦社會性活動的城市,寂靜許久的城市活了起來。
這樣的車水馬龍,不僅關乎生計,更是讓人們從疫情中走出來的一劑心理良藥。

川報觀察記者 郝飛 攝
干事創業,成都人常常嘴上一筆帶過,心里卻一直重復。為了看上去毫不費力,通常會付出百倍努力。因為人和城,都要一路前進。
五一期間,成都兩手抓的同時,還在籌劃著一件大事——成都東部新區。
5月6日,節后第一天,成都東部新區成立,這是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和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的一個標志,揭開了成都新的發展序幕。

衛星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成都東部新區的建設,將推動城市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破解成都盆地環境資源約束,塑造成都大美公園城市形態,保持休閑之都生活城市品質,推動高質量發展。

成都興城集團 供圖
疫情按下的只是“暫停鍵”,成都強大的韌性和活力,在啟動復工復產“恢復鍵”的同時,更啟動了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快進鍵”。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面對國家賦予的重要使命,成都也在剛與柔之間,開拓創新,加速前進。

成都興城集團 供圖
剛,在于態度。
全新課題,尚無經驗可循,成都高標規劃,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完善目標考核機制,制定“人、城、境、業”四大類別111項的公園城市建設成效指標。
柔,在于過程。
或沿江新建、或嵌于CBD;或追憶歷史,或創造時尚,成都在每個公園營造各種場景,做到各美其美。而將這些獨具特色的公園串珠成鏈、串聯成勢的,是正在打造中的16930公里世界最長綠道系統——天府綠道。為的,是讓這個城市的人可閱讀、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

成都興城集團 供圖
2000多年來累積的智慧,讓這座城市清楚的認識到,規劃建設韌性城市,剛柔并濟的管理,才能讓城市不易被攀折,才能成為一座健康、繁榮,不斷韌性進化、值得托付的城市。
策劃 李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