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容環境

  8。中心城區新建小游園、微綠地80處。

  9。打造公園城市示范街區35處,創建公園小區30個。

  10。完成二環路28公里立體綠化全覆蓋。

  11。規劃建設100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錦江公園建成6條濱水慢行街區示范段建成全長7.8公里的錦江自行車專用道。

  12。完成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3萬畝。

  13。中心城區隨城市道路改、擴建同步配套實施管網100公里。

  14。實施錦江二號橋閘壩改造工程、錦江截污干管工程、成都市中和污水處理廠二期及廠外輸水管線工程、郫都區合作污水處理廠(一、二期)提標升級工程、成都市高新西區污水處理廠(一、二期)提標升級工程等錦江水生態治理項目5個。

  15。建成加油站、儲油庫有機揮發物排放實時監控點60個。

  16。打造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示范街22條。

  17。新改建公廁344座。

  18。建成長江經濟帶(岷江、沱江)水質自動監測站10個。

  19。建設水美鄉村40個。

  20。治理大氣污染,開展人工增雨270次以上。

  三、就業促進

  21。城鎮新增就業23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6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42萬人,新增吸納大學生就業創業7萬人。

  22。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7.3萬人。

  23。新增示范性青年之家22個,開展活動1960場,服務青年“蓉漂”、青年人才等2.64萬人次。

  24。運營青年人才驛站23個,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外地來蓉求職青年大學生提供7天以內免費入住,全年入住1.4萬人次。

  25。舉辦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50場以上,提供就業崗位10萬個,建立退役軍人創業園(孵化基地)10個以上,為退役軍人提供免費技能培訓800人次。

  26。農民工勞務品牌培訓3000人。

  四、扶弱助困

  27。向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分別發放生活補貼、護理補貼。

  28。有意愿且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100%。

  29。免費救助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做到應救盡救,社區管理率達85%。

  30。按照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的要求,向困難群眾及時、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

  31。為符合條件的建檔困難職工每人每年提供800—1500元的生活、醫療救助。

  五、教育助學

  32。通過新建改建公辦幼兒園等方式,2020年新增公辦學位8萬個。

  33。新建、改擴建中小學40所,新增學位5萬個。

  34。實施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培育“家門口的好學校”30所。

  35。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城鄉低保家庭學生及特困供養人員中的優秀非住宿學生給予助學補助,小學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

  36。對公辦中職學校成都籍學生及非成都籍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住宿費,對民辦中職學校符合免費條件的學生給予住宿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