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疫情,可能全社會對衛生,特別是公共衛生這一塊的重視程度肯定沒有這么高,這是挑戰,也是機遇。”成都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現場,醫衛組別的討論尤為熱烈。5月14日,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謝強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的專訪。

▲成都市政協委員,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謝強▲成都市政協委員,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謝強

  截至去年底,成都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12121個

  回望過去一年,成都在醫療衛生水平方面上了新的臺階。“無論是從千人口床位數,還是從三甲醫院的數量上來講,成都都有了很大的增長。”謝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把三大健康指標(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常住人口孕產婦死亡率、常住人口嬰兒死亡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衛生與健康水平的最主要標準,2019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81.01歲,孕產婦死亡率6.91/10萬,嬰兒死亡率2.39‰,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除此之外,截至2019年底,成都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達12121個。全市三級醫療機構74個,其中三甲醫院34家(截至目前37家)。千人口實際開放床位數8.98張,較2015年增加14.69%。

  成都核酸日檢測能力,比3個多月前增長了近10倍

  在此次政協會上,大家都明顯感覺到,關于醫衛方面的發言特別多。疫情發生后,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成功與否,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社會共識。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市衛健委就牽頭負責疫情防控組、醫療救治組和出入境機場現場工作組。成都通過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專業防控和社區防控群結合,感染率為十萬分之一左右,低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是千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雖然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謝強認為,此次疫情也凸顯了成都在疫情防控中的幾個問題。首先,物資儲備不足,導致防疫初期物資嚴重缺乏。因此,今后成都將建立一個物資儲備制度,“物資儲備不僅包含醫院、政府,還包括個人、家庭,他們都應該儲備一個健康包、應急包,以備不時之需。”

  其次,是實驗室檢測能力不足,在疫情初期,全市核酸檢測能力每天3千余人份。謝強表示,通過這次疫情暴露出檢測能力短板之后,立即進行了改進,“比如我們現在要求所有的疾控機構都要具備檢測能力,所有二級以上醫院要逐步具備檢測能力,同時也鼓勵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檢測。”截至目前,成都日檢測能力已達到近3萬人份,與3個多月前相比,增長了近十倍,“我們也希望,在今年9月,日檢測能力能夠達到每天6.5萬人份。”血清學抗體檢測將超過每天32萬人份,并將擴大檢測范圍,做好“應檢盡檢”和“愿檢盡檢”人群檢測。

  未雨綢繆,將建立“平戰醫院”

  “院感防控也是一個短板。”謝強表示,“原來在醫院的設計、建設過程中,可能迫于投資壓力,有些問題考慮不充分,而在此次疫情中,醫院的院感防控問題也暴露出來。”比如三級醫院必須要有三通道(發熱病人、普通病人、醫務人員各走一個通道),以免人員交叉感染。因此,未來成都在新建醫院時都會把這些問題明確出來。

  謝強表示,在補短板方面,成都正在主動、積極地想辦法來解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積極推進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檢測能力提升、市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等7個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全市新增救護車100輛以上,全面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同時,針對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成都還計劃建立一所“平戰結合”的公立綜合性醫院,“現在正在做前期的論證和選址。”他表示,“平戰結合”的意義在于,不僅僅是解決“戰時”的防控需要,也要考慮到平時為市民服務,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轉。為了以防萬一,還會在醫院旁邊事先開辟一大片空地,預埋管道,以便今后在發生公衛事件時,能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一個標準化醫院,能立即增添幾千張床位。此外,成都市公衛中心三期工程建設也將提上日程。

  “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制定《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已經審議過多次,正在修改,目的就是把成都打造成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標桿城市。”謝強說。

  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章玲 攝影 呂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