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出道”11年了。這次疫情期間的“走紅”,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前不久,這家來自成都的社會組織,作為中國社會組織代表在“社區應對新冠肺炎國際聯盟”(IACCR)中,向21個國家和地區的社區工作者分享了疫情防控經驗。疫情期間,愛有戲在成都14個區(市)縣設立項目點,旗下251名社會工作者組織了7000余名志愿者參與社區防疫工作。

  這個“觸角”廣泛的社會組織,匿身于“紅星路35號”文創產業園內,辦公區不過百余平米。“這里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社工的日常工作都在各個社區。”中心主任劉飛說。

▲愛有戲一線社工協助小區為居民測體溫 圖片來源:愛有戲▲愛有戲一線社工協助小區為居民測體溫 圖片來源:愛有戲

  1個中心

  14個項目點

  251名社工

  7000余名志愿者

  如果用這個金字塔結構

  來觀察成都的社區防疫樣本

  便不難理解

  作為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的特大城市

  成都如何能在疫情防控中

  交出這樣一張高分答卷

  “

  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66例、全市感染率僅十萬分之一、全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166例確診病例背后

  是一個49萬人組成的“金字塔”

  3年迎一“考”

  這個“首創”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020年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會議做出對全市4370個城鄉社區進行全覆蓋入戶走訪排查的部署。大年初一,愛有戲的社工們就整合進各社區,協助社區“兩委”開展入戶排查。

▲愛有戲社工配合社區進行入戶排查 圖片來源:愛有戲▲愛有戲社工配合社區進行入戶排查 圖片來源:愛有戲

  這個時間點,被認為是和疫情賽跑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政策中心顧問楊團曾在探討很多大城市為何早期社區防疫效果不理想時,以成都為正面案例說:“我發現,凡是扎根社區的社會組織,疫情面前就特別主動,立刻能跟社區連接。”

  作為親歷者,劉飛對此看法更為深入:“有的城市,社會組織和社區是兩張皮,沒有渠道進去。成都這么多年社區發展治理的底子厚重,危機發生時,社會組織的參與是自然而然的。”劉飛以愛有戲為例,其日常便參與社區網格工作,對居民了解,在社區也培養了一大批志愿者。通過日常開展運動會、美食匯、音樂節,更是早就與當地社區緊密結合。疫情發生后,社區呼喚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召集志愿者和居民,一條自下而上的“線”從個體匯聚到社區,人自然而然就動員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