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5月16日電 (記者 陳曦)“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0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是2020年“雙城記”要唱響的第一要事。其中成渝共同推動西部科學城等重大工作落地落實,是備受矚目的大動作,西部科學城,也由此成為熱詞。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提升基礎創新能力。規劃建設中國西部 (成都) 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籌建天府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航空航天、腦科學、精準醫學、國盾融合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多次被提及的西部科學城到底是什么?
根據不久前四川省科技廳、重慶市科技局簽署的相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依托西部科學城共同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構建成渝協同創新共同體。
“一城”指西部科學城,“多園”指兩地的國家高新區、國家級和省級新區等創新資源集聚載體。
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如何做強四川一“極”?成都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為引領,統籌推動“一核四區”聯動發展的戰略布局。它的建設將推動成都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形成動力源。
具體而言,“一核”是位于天府新區的成都科學城,“四區”分別是位于高新南區的新經濟活力區,位于成都東部新區的未來科技城,高新區與雙流區共建的天府國際生物城,以及位于高新西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
成都科學城——這個創新驅動的“后浪之城”,自帶光環。
以新時代公園城市為引領 爭做藍綠生態“后浪”
起步建設于2015年的成都科學城,規劃面積99.3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約40平方公里,規劃布局獨角獸島、天府新經濟產業園、鳳棲濕地產業園、鹿溪智谷科學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等5大產業社區。
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科學城依托林田河湖等多樣態自然生態資源,按照“1436”總體思路,通過實施生態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白沙湖、天府綠道等生態先導型項目,已初步構建起公園城市山水林田湖全域生態骨架;以“鹿溪智谷公園城市示范工程”為帶動,正推進由“公園中建城市”向“城市中見公園”進階,全方位營造“處處皆公園、時時見場景”的城市氛圍,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公園”,為創新創業和高品質生活提供生態支撐。
以國家創新戰略為驅動 爭做科技創新“后浪”
據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成都科學城以建設新時代公園城市為目標,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準確把握“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示范區(全省數字經濟示范基地)和高新技術服務核心承載區”三大功能定位,著力構建“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區,為成都建強全國科技創新“第五極”提供堅實支撐。
目前,成都科學城立足爭創天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發展目標,瞄準國家重大戰略,聚焦航空航天、核能與核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等重點領域,落地成都超算中心、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7個,引進中科曙光先進微處理器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6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7個,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以發展新經濟為核心 爭做產業提能“后浪”
據了解,成都科學城以數字經濟兩圖一表為指引,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5G通信、軟件開發、信息安全和網絡視聽等6大重點領域,引進海康威視、商湯科技等重大項目80余個,有效發揮龍頭引領,匯聚新經濟企業9800余家,推進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聚集發展;形成龍頭引領、鏈條完整、產業聚集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體系,初步打造“計算基礎設施—軟件算法及平臺—行業產品及應用”的產業鏈。
此外,已落地精準醫學、亞信安全等3個市級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涵蓋技術研發、國際交流、產業孵化、綜合服務等功能的高水準產業研發服務集群加速形成;布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以國際技術引進、交流合作為重點,著力構建國際科技創新轉化體系。
以高新技術服務為支撐 爭做區域協同“后浪”
成都科學城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高技術服務業,促進區域功能互補、分工協作,積極創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落地各類高技術服務項目52個,初步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對接資本鏈的高新技術服務體系,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加速創新資源高度集聚和優化配置,為加快產業功能區建設、服務成德眉同城化化發展、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供有力支撐。
鯤鵬生態產業園是天府新區為構建鯤鵬生態聚集區、軟硬件適配基地打造的100萬平方米產業園。不久前,成都市工業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鯤鵬產業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2025年鯤鵬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成為全國領先的鯤鵬軟件生態基地、鯤鵬硬件制造基地和鯤鵬應用示范基地。同時,在整機、核心部件、基礎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等4個領域分別培育3~5家骨干企業,并培育不少于300家配套合作企業。
依托華為鯤鵬、安謀中國等生態型項目,推動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各行業轉型升級,加速構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積極創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落地高新技術服務項目52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支撐能力持續提升。
以人本需求為導向 爭做未來城市“后浪”
成都科學城著力構建高度契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高品質生活圈,全面加速推進綜合配套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立足區域高知化、年輕化、高收入產業人群特點及其需求,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規劃建設高品質產業載體540萬平方米、人才住房144萬平方米、學校24所、醫療設施22處,園區商業不斷豐富,環興隆湖產業社區趨于成熟;以天府海創園為核心打造高品質科創空間,精心營造“出門即公園、處處皆場景”的優越環境,構建開放共享、科技時尚的社區生態,探索未來城市形態的發展樣板,為成都科學城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同時,深入實施“天府英才計劃”,落實產業扶持、醫療服務、子女就學等配套保障,吸引13.8萬本科及以上“蓉漂”青年人才落戶,為成都科學城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