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提出“成都東進、重慶西擴”絕非偶然。

  且不說歷史上巴蜀不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層面對于成都與重慶兩地的聯系格外重視。1952年6月,歷時兩年修建的成渝鐵路就完工了,這可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在一窮二白之時,中國能做的選擇很少,選擇什么,直接體現的就是重要性。

  巴蜀兩地,成渝之間,總是需要一條路的。物理上的路已經修好了,兩地之間高速、高鐵四通八達。但從來修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修路真正要達到的兩地協同發展,則需要兩地相向各走一步。具體來說,成都向東,重慶向西。

  二

  對成都而言,向東走既有重慶的外拉力,更另有其內生動力。成都向東走,是多年探討的結果。

  成都有四個方向,東南西北。簡單來說,向西、向北,主要是以生態發展為主。向東、向南,才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重心。這不是拍腦袋出來的結論,是對歷史、現實充分論證后的結果。總之一句話,成都的發展,“孔雀東南飛”。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其中的“南拓”,有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而“東進”,就是我們看到的東部新區。成都,開疆拓土,直接上馬兩個新區。

  從2017年至今,隨著城市格局的調整,成都的發展也逐漸走出了單中心結構的“攤大餅”發展模式。北部地區建起了生態屏障,西部地區高端綠色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南部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高標準建設,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有所降低、城市品質快速提升。

  萬事俱備,只欠東進。而為東進之舉,成都已做多年準備。相關部署,從2017年來始終緊鑼密鼓。

  所謂 “東進”,就是沿龍泉山東側,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開辟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為何要向東走?這涉及到城市的未來。作為西南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未來必將吸納大量人口,其規模甚至可能以千萬計。試想,今時今日“巴適得很”的城市,再涌入一千萬人,是什么體驗。無論環境承載力還是基本公共服務,都難以在現有城區里滿足這樣的需求。

  越過山丘,空間廣闊。成都的東進,不是在城市內向東發展,是向東大跨一步,越過龍泉山進入了簡陽。以前,成都夾在龍泉山和龍門山之間,東進之后,山成了城市的中心,而原有的城區,則成為了“兩翼”之一。

  這不是一千萬人涌入成都后的無奈之舉,而是面對城市光明未來的深謀遠慮主動布局。成都人既對未來有信心,也對未來有所準備。

  前面說到,成都與重慶之間,還隔了幾個城市。兩地合作的最佳方式,顯然不是跨過這幾個城市,而是一起融合進來。東部新區縮短了距離,直接增大了合作的可能。

  有了必要性,就得在可行性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