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允許臨時占道經營到關注“天天工”,從推行錯時延時政務服務到接送學生復課私家車免除限行,從寬容管理網約車、共享單車到“違停處罰單”變“溫馨提示單”,從全國率先招募街頭藝人到地鐵延時服務保障復工出行……作為管理人口超210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構建起規則明晰、溫情脈脈的城市治理體系,在煙火氣息中提升城市溫度?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羅強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成都作為一座管理人口超過2100萬的超大城市,在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采取了哪些舉措?
羅強:“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之前,我們的市民想要辦理社保相關手續,必須得在工作日請半天假;去博物館看展,沒參觀多長時間就遇上閉館;夜間消費時遇到問題要投訴,市場監管部門卻下班了……市民的這些煩惱都是我們在便民服務這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2017年起,我們在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推行了不定時工作制,決定在實行標準工時制的同時,啟動錯時、延時工作制試點改革,目的就是要創新服務方式,進一步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增強公共服務供給。簡單地說,就是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日盡量延時下班,周末、節假日繼續工作,大多數人下班了,他們的服務仍繼續,實現了服務群眾不斷檔。
比如成都市政務服務中心主推“全日”“預約”的延時服務理念,一方面通過輪班,將中午“1小時”利用起來,增加為市民服務時間;另一方面通過預約,將急需周末辦理的事務集中到周六,讓市民少跑路。成都直屬多家文博單位,將閉館時間從下午5點推遲到了8點以后,“夜游博物館”“夜讀圖書館”成為市民的時尚選擇。市衛健系統要求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合理安排,開展雙休日、節假日門診與夜診;推行分類分時段預約診療,進一步縮短市民排隊等候的時間;全市4A級及以上預防接種門診也延時服務到周六,全市開展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服務的門診則保證24小時應診等。
這些舉措推行三年來,“群眾等干部”變成了“干部等群眾”,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方便了市民就醫、學習等,增加了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新華網:成都允許臨時占道經營獲得不少點贊。當前成都在“利企”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中還有什么新舉措?
羅強:今年以來,我們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在全面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政策2.0版的同時,積極籌劃出臺3.0版,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當前我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努力:
一是推出“天府蓉易辦”微信小程序企業版,接入了各類服務事項127個,已開放特種設備使用登記、工程建設審批功能,還可以在線打印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情況證明、下載不動產登記電子票據等,努力實現“上一張網、辦所有事”。我們希望把“蓉易辦”作為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強公共數據匯聚、整合、互聯、共享、應用,堅持用戶需求導向,加強開發應用、優化服務流程,切實以信息化推進營商環境整體提升。
二是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始終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探索跨領域新產業、新業態行政管理容錯機制,持續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推出“五允許一堅持”的做法,就是我們探索新監管模式、激發市場活力、保持城市煙火氣的有效舉措,得到市民和社會各界廣泛認可,也有力拉動了服務業復工復產。
三是突出切實惠企便民,持續深入開展惠企便民活動,動態了解企業需求,切實減輕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不斷完善長效服務機制,全力支持服務好企業發展。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深入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派出近萬名服務專員幫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全面準確掌握工業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精準“滴灌”政策,切實解決痛點難點堵點,為企業復工復產、穩產滿產創造良好環境。
四是狠抓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清理,實施專項行動化解民營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民營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普遍存在歷史久遠、成因復雜、矛盾突出等特點,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利于營商環境建設。我們強力推進問題攻堅,加快建立及時回應解決問題的常態機制,采取多項務實舉措助推各行各業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發展。2019年,我們化解民營企業歷史遺留問題600余個,市場主體總數突破250萬戶、居副省級城市第二。
五是堅持全面對標,積極開展營商環境指標提升專項行動,聚焦短板弱項和關鍵難題,持續細化更新政策措施。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出臺國際化營商環境政策3.0版,我們會進一步加強領導分工負責制,強化統籌協調、預警監測、定期反饋、督促考核,層層壓緊壓實責任,推動形成工作合力,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新華網: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成都如何讓經濟社會秩序快速恢復?下一步成都將如何加強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羅強:在這次疫情中,我們主要依靠韌性城市的建設成果,讓經濟社會秩序快速恢復。城市的韌性是指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城市能夠承受沖擊,快速應對、迅速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并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
作為管理人口超過2100萬的超大城市,我們一直在加強成都的韌性建設,為有效應對風險做準備。我們推動城市治理中心下移,積極構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基層治理機制,為織好群防群控這張網做好了準備;每月發布城市安全風險提示,切實提高市民的安全風險意識;常態化開展“雙盲”演練,提高各相關部門應急快速響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全面實施中心城區、郊(市)縣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計劃,不斷完善醫療衛生設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定期進行城市體檢,強弱項、補短板,精確提升城市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第一時間組織49萬余人對6.37萬個小區(院落)實施全覆蓋排查,及時在機場、鐵路、公路等口岸設置24小時不間斷值守防控站(點),切實筑牢“內防擴散、外防輸入”防線。當然,成都雖然在疫情應對中體現出了一定的韌性,但作為超大城市,在未來可能會面對其他不可預料的突發事件,仍需進一步提高城市韌性。我們將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進一步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切實提升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具體來說,我們將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作為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抓手。我們將深入推進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等國家級醫改試點,促進醫院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完成48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支持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大臨床科研投入力度,啟動10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推進22個社會辦醫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國際醫療服務水平。加強醫院安全管理,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穩步推進全域成都醫聯工程,推動醫療機構信息互聯互通互認,確保2020年實現就醫“一碼通”。同時,我們將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扎實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大力普及健康知識,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推廣口罩文化、公筷文化,深入推進垃圾分類等,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
二是以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作為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著力點。韌性城市的建設需要著眼長遠、謀求高效,更加健全的應急管理體系能夠構筑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長久堅固防線。我們將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法治體系、預案體系、指揮體系建設,實施疾病防控檢測能力提升、精神衛生提質增量、緊急醫學救援體系提能、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夯實公共衛生應急的物資保障、醫療保障、信息平臺、科技攻關支撐,強化對公共衛生的組織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應對處置能力建設和培訓演練,積極推進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檢測能力提升、市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增加全市救護車數量,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全面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同時,大力普及公共衛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意識和公共衛生風險防控意識。
三是以提高綜合應急能力作為城市韌性提升的重要衡量標準。我們將完善重大領域風險辨識預警機制,每月發布城市安全風險預警提示,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增強市民防災自救意識和能力。加強突發事件聯防聯控,分類分級健全城市應急預案體系和評審備案機制。加快建設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完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處置機制,制定城市安全風險電子地圖,積極推進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成都基地建設。完善應急物資生產、儲備、運輸、調配等全鏈條體系,積極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特別是對于水電氣訊、交通、商超等關系城市基本運行的單位,我們將持續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隨時做好應急準備。同時,我們加快構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層治理機制,推動社區治理向小區、院落等微觀治理單元延伸,打造黨建引領、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夯實基層治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