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串起“兩條路”
成都,給生態價值算了筆賬
如果說公園城市的增綠筑景是為成都涵養了生態本底,那么從經濟價值來看,天府綠道早就成為了成都最大的“網紅”制造機。
新都區沸騰小鎮位于成綿樂高鐵旁,本是一塊不可利用的土地,通過創新“綠道+火鍋”的模式,植入美食娛樂、水上音樂、田園體驗等新興業態,一路從抖音火到線下,成了一座難求的網紅打卡地。
青白江杏花村幾十年前因為靠山不宜耕作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幾年前廣種果樹辦起花果節才有起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動后,以66號房車主題文化生態度假露營地為代表的一批項目陸續引入,杏花村成為龍泉山腳最吸引年輕人的村落之一。
騎馬、燒烤、住房車、看星空影院,一個村也有國際時尚的玩法。
溫江岷江村是成都西郊著名的“桃花源”。走在村間小路,不見生活垃圾、牲畜糞便,只見花香滿院、溪水潺潺。
綠道上的“網紅”賬本,一直在用行動回應關于“投入”與“產出”的平衡之問。
“作為公園城市載體的天府綠道,已成為多功能疊加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成都錦江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路以錦江綠道為例算了一筆生態賬——公園有皮劃艇、無邊泳池等項目植入,“估算公園每年的運行成本約300萬元,產業運營起來后,可以實現收支平衡。”現在,“自動駕駛漫游車”“MR智能眼鏡”等新產品還給公園城市帶來了新玩法,綠道自然不缺人氣不差流量。
但生態價值的轉化不僅是一本經濟賬,“網紅”的制造模式背后,記錄著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轉變。
“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這是成都創新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也是為什么“網紅制造機”可以層出不窮制造出市場認可的消費場景。
政府的手伸得再短些,企業和市民的步子就邁得再大些。政府、社會、市民形成的共享共治共同體,在城市的角落都隨處可見。高新區劍南大道天府一街口,原本閑置地塊內雜草叢生,垃圾隨處可見。現在這里是宜人的綠地,遍布街角巷落的長椅是公園溫暖的“注腳”,所有長椅均為企業、市民捐贈,上面刻著捐贈者對城市的記憶和祝福。
在康瑛看來,生態價值的轉化實際上會起到引人聚人的效果,從而影響城市的產業變革:“錦城公園串接高新區其他的綠道建設,與瞪羚谷到鐵像寺那一片城市居住區形成一個網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