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里看亞洲最大的恐龍
按照成都自然博物館展陳大綱,館內將會以文化教育為主線、科普教育為核心、地學展陳為特色、典藏建設為基礎、應用技術為紐帶,圍繞“ 認識地球家園,探索自然奧秘 ”的主題,對生命起源、地質作用、礦產資源、浩瀚宇宙等課題進行科普與展示。
成都自然博物館總建筑面積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其中展廳17005㎡。建筑空間劃分了展示區、教育區、公眾區、業務區、行政管理區等功能區。規劃有五大展廳,分別是地質環境廳(1F)980㎡、礦產資源廳(1F)1652㎡、恐龍廳(2F)2635㎡、生命探索廳(3F)1163㎡、繽紛生命廳(3F)1974㎡,同時配設臨時展廳,4D影院、學術報告廳。
由于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與成都理工大學在校區內共同策劃、籌備、建設一所自然博物館,未來成都理工大學也會將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的館藏珍品轉移到成都自然博物館。例如,合川馬門溪龍,是世界已知的恐龍化石中脖頸最長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也是亞洲迄今為止發現的完整恐龍最大的,如今就隱身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未來它將有更國際化的展示平臺。
“在成都的城市發展戰略中,文化IP是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因此就需要完善文博設施進行支撐,在這個背景下,成都自然博物館也就應運而生了。”成都城投集團所屬統建城開公司工程技術部部長陳丹說道,建于成都的自然博物館會對外講述中國西南地區,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四川盆地廣闊地域的自然演變和歷史進程。它的意義不僅是填補西南地區綜合類自然博物館的空白,更是國內博物館系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未來,標本典藏、科學研究、展覽展示為其基本功能,文化休閑為其延伸功能,共同為科普教育服務。
據了解,成都自然博物館原定于2021年底開放,為在成都大運會之前為城市提供一個展現巴蜀文化與風采的“窗口”,項目方將力爭于明年6月建成開放。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 攝影記者 呂國應